说时迟那时快,窦建德毫不犹豫地率领着他的二百八十名精锐勇士,如同一群猛虎下山一般,冲入薛世雄的营地,见人就砍,见人就杀。
薛世雄的士兵们有的正在睡梦中,有的刚刚起身,毫无防备,一时间营地内大乱。士兵们惊恐地呼喊着,纷纷手忙脚乱地翻越栅栏想要逃跑,可是混乱之中,互相的践踏,伤的伤,死的死,没等窦建德的士兵砍杀,就已一命呜呼。
薛世雄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醒,他试图整顿军队,大声呼喊着指挥,可在这混乱的局面下,他的喊声如同石沉大海、杳无声息。
眼瞅着窦建德的士兵在营中肆意砍杀,己方士兵纷纷倒在刀下,毫无还手之力,薛世雄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几十名亲信好不容易闯出一条生路,仓皇逃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薛世雄到达涿郡后,因一生英勇之名却败于农民起义军,所带三万精兵几近全军覆没,连气带恨突发重病,没过几日,薛世雄在涿郡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窦建德不费吹灰之力击杀隋军精锐三万,威名远扬,不少志士前来投靠,他站在河间城城头,望着那城垣,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自己的势力又向着更大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李渊听得探马驿卒报告后方战况后,得知隋将薛世雄的军队还未见到李密的身影,便被窦建德起义军打败狼狈逃跑,心中也有所安,毕竟李密还算盟友,只要他李密还在洛东牵制隋军,那么太原郡根据地便会相安无事,自己南下关中暂时也会无后顾之忧。
随后,李渊率军继续南下,进攻绛郡。
绛郡位于山西省南部,在临汾盆地的西南边缘,横跨临汾、运城两市,其地理位置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绛县。绛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果菜十强县。这里的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对理解山西省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绛郡郡守陈叔达乃是陈高宗之子,颇具才学。
李渊大军到达绛郡城外,陈叔达一直紧闭城门拒不投降。李渊一方面发动攻城给他制造压力,另一方面展开招降谈判。
陈叔达(573年—635年),字子聪,历史中少有的三朝重臣。陈朝时期,他被封为义阳王,历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等职。隋朝时期又担任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归降唐朝后,官至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后历任黄门侍郎、侍中、礼部尚书,进封江国公。玄武门之变时建议立李世民为太子,唐朝建立后成为宰相,晚年以散职归第。
陈叔达着有文集十五卷,传于世,今存诗九首。他在玄武门之变时建议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一建议对唐朝的稳定和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叔达的一生充满了变化和成就,从陈朝皇室成员到唐朝宰相,他的人生经历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展现了个人才能在历史洪流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陈叔达起初与李渊对抗,他凭借城池的防御工事进行对抗,但看到李渊军队的强大攻势,内心有所动摇。
李渊攻城几次后,看时机已到,派裴寂前去劝降陈叔达。
裴寂来到陈叔达的城门前,高声喊道:“陈大人,今日天下大势,隋朝气数已尽,如那将倾之大厦,无人可挽。我家主公李渊,乃真命天子,志在救民于水火,拯救苍生于倒悬。大人您空有才华与抱负,却效命于一个行将灭亡的王朝,这是不智之举。且我军兵强马壮,您这小小城池,如何能长久坚守?若大人此时开城归附,主公必以礼相待,将来您必能在新朝成就一番大业,青史留名。”
陈叔达在城楼上听闻,心中有所触动,但仍有些犹豫,说道:“我深受隋朝皇恩,怎能轻易背叛?”
裴寂笑道,大声回应:“陈大人所谓皇恩,不过是如今这风雨飘摇中的残烛之光。隋炀帝昏庸无道,致使民不聊生,四海皆反。李渊公起兵本为正义之举,且他礼贤下士,仁厚爱民,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大人若固执不降,城破之时,恐身死族灭,又何谈报恩?”
陈叔达思考良久,觉得裴寂所言有理,再加上城内军心已有所动摇,再三权衡之下,他终于下定决心,打开城门迎接李渊入城。
李渊见到陈叔达,赶忙上前,拱手行礼道:“陈大人,本帅久闻大名,知大人乃忠义之士。今日大人开城相迎,足见大人明智之举。”
陈叔达回礼,有些惭愧地说:“大将军仁义之师,如日中天,叔达权衡利弊,方知唯有归附大人,方可保全一方百姓,亦不辜负自身所学。”
李渊笑道:“陈大人不必自谦,本帅深知大人您胸怀大才,今后定能在我帐下大展宏图。”
陈叔达迎接李渊入城,李渊同样以礼相待,并将其招揽为幕宾。
看隋唐历史,这天下纷争犹如一团乱麻,李渊的前方还有多少“惊喜”或者“惊吓”在等着呢?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