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的使臣抵达太原之时,在诸如《说唐传》、《忠义响马传》、《兴唐传》等隋唐小说里,还提及了一个传奇人物此刻也身处太原城内,他就是演义小说书籍中经常提及的宇文成都。
不过,宇文成都这个人物只是众多隋唐历史演义里虚构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在这些演义小说当中,宇文成都被设定为宇文化及之子,被赞誉为隋唐第二条好汉,在小说里还被隋炀帝封为天保大将军。
按照小说演义的情节,此时的宇文成都受宇文化及指派来到太原,以“皇上选美”张榜为由,前去探查李渊的情况。虽然宇文成都并非历史人物,但他的人物形象有可能是在宇文化及之子宇文承基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宇文成都的形象在文学作品里深入人心,他的故事与形象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隋唐系列的小说以及电视剧当中,他的形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演绎。
涝诖怂档接钗幕及父子,我们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宇文化及生于公元569年,卒于619年,他生于北周,是隋朝的大臣与将领。宇文化及出身权贵家庭,他的父亲宇文述为隋朝大将军。凭借其父的权势,宇文化及成为隋炀帝杨广的亲信,并且逐渐把控了朝政大权。宇文化及谋害隋炀帝后,自立为大丞相,而后称帝,国号为“许”,年号“天寿”。
后来宇文化及在率军北归期间被李密打败,退至魏县后自立为帝。宇文化及称帝后,封宇文承基为太子,命宇文承趾担任禁卫军将领。不久,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随宇文化及一同被窦建德起义军擒获并处死,他们的首级被送到突厥义成公主处,在虏庭示众,算是为杀害隋炀帝出了一口恶气。
再说李渊这边,他把使臣安顿好之后,便和李世民、裴寂等人继续暗中筹划起兵之事。他们计划起兵时于祭旗仪式上诛杀钦差使者,而后即刻率军宣布起义。可是,就在他们快要行动的时候,江都那边忽然传来一道赦免圣旨。圣旨明确指示让李渊继续担任原来的职位,依旧负责抵御北方突厥的入侵,同时任命他为河东地区的讨捕使,负责该地区的治安和犯罪打击工作,以立功的方式来弥补战败的过错。
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渊这才亲自出面接见了使臣。李渊双手接过赦免诏书,恭敬地弯腰行礼:“有劳使臣大人千里而来,下官在此拜过,以示感激。”
使臣忙双手搀扶,急忙说道“李大人,陛下圣恩浩荡,还望大人莫要辜负陛下的美意,全心守土卫边。”
李渊接过诏书,而后微笑着看向使臣:“多谢大人传旨,本官对陛下的旨意铭记于心。只是这突厥屡屡犯边,实乃我心腹大患,不知朝廷可还有其他策略助我等抵御?”
使臣直起身来,恭敬地回答:“李大人,陛下已调遣各地兵马有增援北方之意,且粮草辎重也正在筹备之中,大人只需坚守岗位,定能建功立业。”
李渊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精芒,但又很快隐去:“大人,本官在太原已久,深知突厥狡诈,那可不是光靠增兵就能轻易应对的。”
使臣赶忙说道:“李大人久镇边地,经验丰富,想必陛下也是看重这一点。大人只需按陛下旨意行事,升迁之事自是少不了大人。”
李渊轻轻叹了口气,应道:“本官一心只为大唐社稷,只要能保边境安宁,官职高低并未放在心上。只是如今城中人心惶惶,将士们久战疲惫,还需公公回宫复命时,在陛下跟前美言几句。”
使臣忙不迭地点头:“大人放心,大人一心为国,下官定如实回禀陛下。”
李渊又热情地请使臣坐下,命人换上新鲜的茶点:“大人一路辛劳,且在府中稍作休息。这茶点是本地特色,还请您品尝。”
使臣欣然受之,两人在看似和谐的氛围中继续交谈着关乎边境局势与朝廷意向的话题,而李渊心中却也在盘算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自己未来的影响。
随后,为了表达对朝廷的尊重和对使者的礼遇,他不仅热情款待了先后到来的两位使臣,还在他们离行前赠送了丰厚的财物作为礼物。
此刻,李渊因官复原职,不得不重新思量起兵反隋之事。李渊再次改变起兵计划,并非是因为得了杨广的恩惠,就对这位已经心生杀意的亲戚又心怀感激、心慈手软了。真正的原因是,李世民所派的亲信尚未把他的家眷接到身边。
而杨广此时赦免李渊之罪,难道就是心慈手软了吗?当然不是。据笔者分析,这可能是杨广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
杨广大概考虑到,让李渊官复原职能够缓和两人之间紧张的关系,从而避免“狗急跳墙”引发更大的冲突。另外,河东地区是隋朝的重要军事基地,李渊官复原职有助于稳定该地区的局势,防止因内部矛盾而导致更大的动荡。况且,此时的李渊掌管着潼关以西包括天水郡、陇西郡在内的十三郡的大军,要是逼迫李渊造反,那可就麻烦大了。
李渊送别使臣之后,决定邀请大理司直夏侯端担任自己的副手。
说起这位夏侯端,那可真是来头不小,寿州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人,是夏详之孙,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对于天文占候以及相术等领域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与造诣。
当李渊找到夏侯端交谈时,夏侯端凝视着李渊,神色凝重地说道:“如今这天下局势动荡不安,隋朝皇位摇摇欲坠,我观天象,帝王星座更是如风雨中的孤舟般摇摆不定。而此时,参星所处的方位恰好迎来了难得一见的上好年份,依我多年来的观测经验推断,必定会有一位真命天子在这片土地之上崛起。除了您之外,又怎能作他人想?再者,当今圣上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尤其是对那些姓李之人充满猜忌与忌惮。君不见那李金才(李浑)已然惨遭杀害,倘若您再不思变,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当前危机,恐怕下一个遭殃的便是您了啊!”
李渊默默地听着夏侯端这番话,心中暗自思忖,未置可否。此后不久,李渊奉命留守晋阳,就在这时,鹰扬府司马太许世绪找到了他,并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大人呐,您的姓氏可是在诸多图谶之中皆有明确记载的,就连您的名字都与民间流传的歌谣预言相互契合。更为重要的是,您手中掌控着太原、雁门、马邑、楼烦、西河这五个至关重要的郡所组成的强大兵力。此五郡皆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险要。若您趁势而起,果断起兵举义,那么成就帝王霸业必将指日可待;反之,若是您一味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怕那灭亡之灾祸转眼之间便会降临到您的头上。所以,还望大人能够慎重思量此事,切莫错失良机啊!”
而此时,前太子左勋卫唐宪与其弟唐俭亦是前来苦口婆心地劝说着李渊起兵反隋。
只见唐俭拱手作揖,一脸郑重地对李渊说道:“大人啊,如今您在北方广纳戎狄之众,于南方又招揽各路豪杰之士。如此行事,必能一举夺得天下!此乃昔日商汤与周武王成就霸业之法呀。”
李渊微微摇头,谦逊地回应道:“商汤和周武王皆是千古明君,其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吾岂敢与之相较?就个人而言,我不过是想求得自保罢了;若论及公义,也是希望能够拯救这乱世之中混乱不堪的局面而已。至于起兵之事,还需从长计议。贤弟你暂且好生珍重自身,待我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定夺吧。”
且说这唐宪,乃是唐邕之孙。唐家世代为官,声名远扬。此次兄弟二人劝李渊起兵,实乃看中其非凡之才能与威望,欲助其一臂之力,共创一番惊天动地之伟业。
然而,李渊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故而未轻易应允。但这一场劝说,无疑已在李渊心中埋下了一颗起兵的种子。
过了几日,裴寂和李世民也催促李渊尽早起兵,说杨广喜怒无常、阴晴不定,起义军和突厥军队不断滋扰周边几个郡,隋炀帝再怪罪下来可不是小事。同时,李世民大力举荐刘文静,称赞他足智多谋,建议李渊将刘文静从狱中放出,并请他担任参赞谋士。
李渊听后,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思片刻后才缓缓说道:“我知道杨广的性格,他的确喜怒无常,朕也担心他随时会怪罪下来。但刘文静毕竟是戴罪之身,他的情况事关重大,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