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大唐凌霄阁 > 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第2页)

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第2页)

这一日,徐文远再度进入东都洛阳。前文我们介绍过,徐文远是李密、王世充等人的老师,之前因生活落魄,偶遇李密后,成为了李密的军师。

当他见到王世充时,依照朝廷礼仪,先向王世充行礼,姿态谦卑而恭敬。周围有好事之人见状,心中疑惑不解,便有人上前询问:“你这又是何意?你此前不是对李密态度傲慢吗?为何如今对王公却这般恭敬呢?”

徐文远微微抬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感慨,缓缓回答道:“魏公(李密)乃堂堂君子之辈,心怀宽广,能够广纳贤士,礼待众人;而王公(王世充),却如同小人一般,行事乖张,竟然会对旧时故人痛下杀手。面对李密,我心有敬意;面对如此行事不端的王世充,又能有何敬意可言?我如今不过是在行礼之事上,遵循着内心的判断罢了!”说罢,微微一叹,转身离去,只留那些好奇之人面面相觑。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金秋,黄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向东,武陟城头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唐初武陟是现今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东南部,黄河与沁河交汇处。自古以来,武陟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地理位置节点。从大禹治水到祖乙迁邢,从邢人作丘到雍正堵口,武陟县在黄河治理和利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留存的主要历史遗迹有唐代古建筑妙乐寺塔;明清时期的佛道合一建筑千佛阁;清代皇帝雍正下谕建造的黄河第一龙王庙嘉应观。

李密旧部帐下总管李育德独自站在武陟城楼上,望着远处烟尘滚滚的驿道,掌心摩挲着一封写好的降书。

“将军真要降唐?”副将王琮按着腰间横刀,声音压得极低。

李育德转身时,铠甲发出细碎的金属碰撞声。他展开降书,指着末尾朱红印玺沉声道:“祖父李谔曾任隋朝尚书,临终前抓着我的手说乱世当择明主。如今李密已置身唐朝为官,瓦岗军分崩离析,而王世充功高震主早晚有变。。。”

话至此处,他忽然将降书重重拍在箭垛上,“备快马!立即送降书至长安!”

长安城皇宫内,烛火将殿内照得通明,李渊从御座上霍然起身,手中降书被攥出褶皱:“李谔之孙?可是开皇年间主持修订《开皇律》的那位?”

李密陪同阶下风尘仆仆的武涉使者伏地叩首:“陛下,正是!李育德将军愿献武陟之地,只求为大唐屏障山东!”

裴寂捋须笑道:"此子深谙进退之道。武陟乃中原门户,得此地,王世充如断一臂。"

"拟诏!"李渊挥动袍袖,朱笔在黄麻纸上龙飞凤舞:"授李育德陟州刺史,赐紫袍金带——"

李密旧部其余将领如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听说李育德归降了唐朝,有的献城归顺,有的率领部众,相继前来投降唐朝。

刘德威是唐初着名的将领和官员,出身于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他姿貌魁伟,颇有干略,在隋朝末年随裴仁基镇压江淮起义军,后归顺李密,并奉命镇守怀州。李密战败后,刘德威随其归附唐朝,被封为滕县公,后升任检校大理寺少卿。

唐高祖武德三年,刘武周南侵,刘德威领兵抗击,后战败被俘,不久又逃归唐朝,改封彭城县公。武德四年刘德威随秦王李世民东征,平定窦建德、王世充,转任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迎娶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为妻。唐太宗贞观初年他又历任大理寺正卿、太仆寺正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外调担任绵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复授大理卿,不久又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后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出任同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三年,刘德威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刘德威出身于彭城刘氏,是汉宣帝三子楚孝王刘嚣的后裔。其祖父刘轸为北齐谏议大夫、高平太守,父亲刘子将为隋毗陵郡通守。他的妻子是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儿子包括刘审礼、刘崇业和刘延景。刘德威的孙女是唐睿宗李旦的原配妻子,被追封为肃明皇后。

刘德威在唐朝初期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赢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赏识,成为了唐初的重要人物。

贾闰甫和高季辅是唐初两位重要的官员和谋士,他们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人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政治和时政评论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贾闰甫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卒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贾闰甫是隋末起义军首领李密的谋士,后曾劝李密不要叛唐自立,但未被采纳,反而险些被杀,逃往熊州。李密失败后,贾闰甫归顺唐朝,任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他在唐朝初期继续任职,着有《李密传》三卷。

高季辅(596年-654年),他在隋末参与农民起义,后与李密的部下李育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任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唐太宗即位后,高季辅任监察御史,后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以正直清廉着称。在唐高宗时期,高季辅任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封蓚县公,高季辅多次上书言事,提出多项有益的建议,如提拔正直清廉的官员、减少徭役、抑制奢靡之风等,深得皇帝赏识。他在永徽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贾闰甫和高季辅都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忠诚和智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季辅尤其以正直清廉和敢于直言着称,他的建议多次被唐太宗采纳,对唐朝的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在于对唐朝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的推动。

东都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已收到探子送来的信报,得知了李密旧部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将领投降唐朝,他气愤地将密报掷入火盆,羊皮卷在烈焰中蜷曲成灰。

“李密旧部竟降得这般痛快。。。”他阴鸷的目光扫过瑟瑟发抖的斥候,“传令各地,凡与唐军暗通者,诛三族!”

此时黄河之上,已任陟州刺史的李育德站在新造的战船楼舱,望着顺流而下的唐朝水师,忽然对身侧副将和侍卫笑道:“当年祖父修律法时,可曾料到律条竟不如刀剑快?”

秋风掠过河面,带着血腥气的回答散入涛声。

李育德祖父李谔是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士恢,赵郡(今河北南和县)人。他博学多才,擅长写作,曾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北周时拜为天官都上士。隋朝建立后,他历任比部侍郎、考功侍郎,赐爵南和伯,后升任治书侍御史,最终出任通州刺史。李谔在隋文帝杨坚还是北周时期的丞相时,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正直的人品,就得到了杨坚的赏识和亲近。他曾上《重谷论》讽谏杨坚,建议改革时弊,杨坚采纳了他的建议。李谔后来出任通州刺史,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心存匡正之志,最终死于官任上。

李谔还是唐代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在隋朝的政治和文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正直和才华使他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高祖李渊将投靠而来的李密旧部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妥善安置,封任官职,对当时的时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安抚了这些将领和士兵,也向其他潜在的归附者传递了积极的信号,表明唐朝愿意接纳并重用降将。这有助于稳定人心,减少敌对势力,巩固新建立的唐朝政权。

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重要将领,具备良好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李渊封任他们官职,不仅吸纳了这些人才,还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和政治实力。这些将领的加入为唐朝正在开展的统一战争和后续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削弱了其他割据势力(如王世充、窦建德等)的力量,减少了敌对阵营的战斗力,从而避免了其他势力对李密旧部的拉拢的机会,为唐朝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渊在接纳李密后,又对李密旧部的妥善安置,展现了唐朝的宽厚仁德和包容态度。这种政策不仅赢得了归附者的忠诚,也赢得了更多百姓和士人的支持。在隋末乱世中,这种仁德形象有助于争取民心,增强唐朝的合法性和号召力,不仅在当时稳定了局势,还为唐朝的统一和政权巩固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政策体现了李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隋唐交替时期,自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政治格局逐渐清晰,此时,许多有才能和抱负的人士选择投奔那些有潜力统一天下、施行仁政的势力。

十月底,曾投靠李密瓦岗军的北海郡豪杰綦公顺率众投降长安唐朝政权。

需要注意的是,唐初北海指的是现今的山东省潍坊市和益都等地,在唐代,北海作为一个地名,其范围较为广泛,但大致可以确定在今天山东省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并非现今广西北海。古北海郡治所在青州,唐代的青州在唐玄宗天宝初年改称北海郡,其下辖的益都县即为现今的青州市。古青州下辖多个县,包括益都、北海、临朐、临淄、千乘、博昌和寿光等。

今青州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余年的建城史,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86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青州古城、云门山、驼山、仰天山等。青州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价值。

綦公顺,青州北海郡人,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活跃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