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大唐凌霄阁 > 第83章 李轨称帝王轨降唐唐高祖女婿赵慈景战死蒲坂城(第2页)

第83章 李轨称帝王轨降唐唐高祖女婿赵慈景战死蒲坂城(第2页)

三日后,豳州城外。秋风萧瑟,黄叶纷飞。李密立于城楼之上,望着远处渐近的旌旗,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当年在瓦岗寨时的风光,如今虽位居高官,却总觉得壮志未酬。

忽然,远处传来震天的马蹄声。只见秦王李世民大军如黑云压境,当先一骑白马银鞍,正是李世民。李密不由得眯起眼睛细看,只见这位年轻的秦王虽经战阵,却不见疲态,反而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王者之气。

待李世民近前,李密连忙下城相迎。两人相见,李世民翻身下马,拱手道:“李公远道相迎,世民愧不敢当。”语气谦和,却自有一股威严。

李密心中一震,连忙还礼。他细细打量面前的秦王,只见其眉宇间英气逼人,举手投足间既有武将的豪迈,又不失文人的儒雅。回想起自己当年在瓦岗寨时的意气风发,不禁再次暗自感叹。

当夜,李密与随行的殷开山对饮。酒过三巡,李密低声叹道:“开山啊,今日一见秦王,方知何为真龙天子。观其气度,察其言行,远非常人可比。若非如此英主,又怎能平定这天下大乱?”

殷开山举杯道:“李公所言极是。秦王不仅用兵如神,更难得的是胸怀天下,爱民如子。此番平定薛仁杲,对降卒皆以礼相待,百姓无不称颂。”

李密默然,望着杯中酒水,若有所思。窗外秋风呼啸,卷起满地落叶,仿佛在诉说着这乱世将终,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世民按照皇帝李渊的旨意,把薛仁杲押解到长安,在长安城的闹市将薛仁杲等数十人斩首示众,薛仁杲时年二十一岁。

薛仁杲的死标志着西秦政权的彻底灭亡,唐朝解决了西北地区的威胁,为后续的统一战争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薛仁杲被唐朝处置后,其麾下投降的羌族首领旁企地(又称旁企地罗)得以保全性命,留居长安城。旁企地原是西北地区羌族首领,薛举割据金城时,他率领羌族势力投靠了薛举。唐朝朝廷出于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考虑,决定留其性命,但将其强制安置在长安,并对其进行了监视居住。

平定薛举父子叛乱后,皇帝李渊对秦王李世民及其麾下西征将士论功行赏,大加封赐,赏赐因忠义未降薛举的常达帛三百段。追赠壮烈战死的刘感为平原郡公,谥号为忠壮。

皇帝李渊犒劳将士时,趁机对群臣说:“诸位共同辅佐拥戴朕成就帝业,如果天下太平,你们可以一起保住富贵。假使让王世充得逞,你们难道还有子孙后代吗!像薛举父子君臣那样的下场,难道不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吗!”

之后,李渊命令因为浅水原战败而被除名的刘文静、殷开山都恢复官职。任命刘文静为户部尚书,兼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恢复殷开山的爵位。

与此同时,唐朝朝廷又下诏任命员外散骑常侍姜暮为秦州刺史。

唐初的秦州,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是隋唐时期陇右地区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薛举在618年攻克秦州,并以秦州作为西秦政权的都城,这显示了秦州在当时的重要性。

秦州之名始于三国时期,魏在陇右秦人发祥地置秦州,治冀县(今甘谷县东南)。西晋太康七年(286年),秦州州治和天水郡治均设在上邽(今秦州区)。唐初,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天水郡,改置秦州。秦州因其所处的重要地位,成为隋唐中央政府经略陇右东南部地区的桥头堡,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唐初,秦州是唐朝控制关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薛举据秦州时,与唐朝争关中,显示了秦州在当时的战略地位。大唐得到秦州后,便随时可以征伐河西走廊,盘踞河西走廊的凉王李轨难以进入关中平原,这决定了隋末唐初的天下归属,控制秦州意味着可以保护长安的安全,防止外敌入侵。

秦州在隋唐时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和故事。如杜甫《秦州杂诗》,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曾流寓秦州,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描绘了当地风土人情,如"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等名句。王维曾任河西节度使判官,途经秦州时写下《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唱。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经过秦州,写下《秦州见敕目》"秦州城头月,万里照人还"等千古诗句。

另外还有岑参《秦州歌》、高适《秦州杂诗》、王昌龄《秦州曲》、白居易《秦州行》等众多诗作,这些诗篇和故事不仅展现了秦州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西北边塞的独特情怀。秦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停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秦州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经济繁荣。

唐初的秦州治所在上邽县,即现今的天水市秦州区。下辖的郡县包括成纪县(今秦安县西北)、上邽县(今秦安县)、陇城县(今秦安县)、清水县、伏羌县(今甘谷县东),秦州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经略陇右地区的重要桥头堡。

姜暮,是一位以德政着称的地方官员。关于他的具体生平事迹,史书记载较为简略,姜暮到秦州赴任后,施政以恩信为本,不滥用刑罚,以恩德感化百姓。他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徭役,招抚流亡,恢复生产,以诚信治理地方,对主动投诚的盗贼宽大处理。在他的治理下,秦州境内盗贼纷纷归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这一政绩在当时传为美谈,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此时,李密瓦岗军旧部将领徐世积还在山东地区的黎阳据守,尚未归顺唐朝朝廷。魏征已随李密投靠唐朝,于是他主动请求去安抚山东地区,被皇帝李渊任命为秘书丞,带着朝廷写给徐世积的劝降信,乘驿车到达黎阳,劝徐世积早日投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冬,黎阳城内寒风凛冽。徐世积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眉头深锁。

隋炀帝大业末年,十七岁的徐世积加入翟让的瓦岗寨,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此刻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将领手握重兵,占据着原属李密的黎阳地盘,自见到来自长安的使臣魏征后,他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将军,”他帐下长史郭孝恪走近道,“魏征先生以故交的身份劝您归顺大唐,您为何忧心忡忡?”

郭孝恪是唐朝初年的一位杰出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到归降大唐,再到镇守西域,最后以身殉国,他的事迹令人敬仰。

郭孝恪年轻时便有不同寻常的志向,但因不事生产,被父兄视为无赖。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郭孝恪率领乡里数百人投靠瓦岗军首领李密。李密见到郭孝恪后非常高兴,认为他果然如传闻中颍川多奇士一样,于是让他和徐世积(即后来的李世积,被赐姓李)一同驻守黎阳(今河南浚县)。在瓦岗军的岁月里,郭孝恪一直担任长史,不离徐世积左右。

618年(武德元年),瓦岗军溃败,徐世积归降唐朝,并命郭孝恪奉表入朝。唐高祖封郭孝恪为宋州刺史、阳翟公,让他和李世积经营虎牢以东地区。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窦建德率军援救。郭孝恪进言道:“平定王世充指日可待,窦建德远来,粮运不便,这是天要亡他。大王应固守虎牢,屯军汜水,到时随机应变,歼灭他们就很容易了。”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取得了虎牢之战的胜利。郭孝恪因献计有功,被迁升为上柱国,并历任贝、赵、江、泾四州刺史,左骁卫将军。

642年(贞观十六年),郭孝恪出任凉州都督,迁安西都护、西州刺史。西州是高昌国旧都,镇兵与流放的犯人杂居,与中原又有大漠相隔,因此和朝廷音讯隔绝。郭孝恪到任后,以诚心安抚百姓,尽得当地民心。当时,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杀死沙钵罗叶护,袭灭吐火罗,又扣押唐朝使者,侵扰西域地区。郭孝恪率二千轻骑自乌骨出击,击退西突厥,乘胜进占处月俟斤所居之城,并一直追至遏索山,收降处密兵众,威震西域。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契苾何力、郭孝恪为副大总管,征发铁勒、突厥等部十余万骑兵,进讨龟兹。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军攻破龟兹都城,龟兹王布失毕率轻骑西逃。阿史那社尔率军追击布失毕,并让郭孝恪留守龟兹。然而,郭孝恪在留守期间,因不听龟兹人的劝告,对那利没有加以防备,最终遭到那利和城内降兵的偷袭,在西门中流矢而死,儿子郭待诏一同战死。唐太宗得知郭孝恪死讯后,虽然责备他不加警戒,以致丧命,剥夺其官职,但后来又怜愍其战死沙场,便为他举哀。唐高宗即位后,还追赠他为安西都护、阳翟郡公。

郭孝恪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英勇事迹。他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归降大唐后建功立业;镇守西域期间威震四方;最后以身殉国,名垂青史。

徐世积面对郭孝恪的询问,轻叹一声,说道:“孝恪啊,你看这天下大势,魏公李密已败已入唐朝为官,我等该何去何从?”

郭孝恪沉吟道:“将军,李密虽败,但毕竟曾是我们的主公。若直接向唐廷献地,恐有背主求荣之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