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唐朝凌烟阁24功臣都有谁 > 第36章 真正的高手总会在冷静的思考后主动破局(第1页)

第36章 真正的高手总会在冷静的思考后主动破局(第1页)

李渊率军回到河西营地,正在思虑下步怎么计划,突然驿卒来报,称前去劝抚河西的招慰大使任瑰传回书信。

李渊急忙接过打开观看,原来,任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很快便让冯翊太守萧造恭顺地呈上了归降书。

任瑰和冯翊太守萧造乃是旧识,在这乱世之中,任瑰深知萧造作为隋朝一方守将,其心中此时亦有诸多犹豫。任瑰带着大将军李渊的重托,胸有成竹的来到了冯翊萧造的府邸。

任瑰踏入堂中,见萧造正端坐在案几之后,满脸警惕。任瑰恭敬地行礼之后,缓缓开口道:“萧太守,久别重逢,今日任某前来,只为一件关乎你我生死荣辱之事。”

萧造一皱眉,冷冷地说:“任瑰,你我虽曾相识,但如今各为其主,你此来,怕不是什么善事。”

任瑰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地说:“萧太守,你也可知如今这天下大势?百姓苦于战乱久矣。唐公李渊,贤德之名远扬,如今举义旗,为的是拯救天下苍生。此乃顺应天命、民心之举。”

萧造听闻,轻轻哼了一声:“任瑰,你莫要在此巧言令色。我身为朝廷官员,自当守土有责。”

任瑰踱步向前,压低声音说:“萧太守,你且细想。你本是文官之身,在这乱世之中,武略非你所长。如今各路义军蜂起,其中唐公之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犹如猛虎下山。你凭一己之力,如何与之抗衡?这冯翊郡虽是你的辖地,可百姓们也盼着安定,若陷入战火,只会生灵涂炭。”

萧造心中一震,他何尝不知自己的处境艰难。但又不甘轻易投降,脸上带着一丝倔强说:“我萧造在这冯翊多年,怎能轻易言降。况且朝廷之事,亦不可全然不顾。”

任瑰叹了口气,坐下来说:“太守,朝廷如今已是风雨飘摇。你看周围,多少郡县已响应义军。你再坚守,也不过是困兽之斗。唐公对贤能之士向来敬重有加,你若归降,一来可保一郡百姓免受兵祸之苦,二来自己亦可在这新的局势下谋得大好前程。”

萧造的手在案几上不自觉地敲打着,陷入了沉思。其实他心中也明白任瑰所言非虚,自己的兵力有限,面对来势汹汹的李渊义军,确实没有十足的胜算。而且他也不想因为自己的顽固而让这城中百姓陷入无谓的灾难。

过了许久,萧造抬起头,看着任瑰,缓缓地说:“任瑰,你可担保我归降之后,唐公不会亏待于我?”

任瑰见萧造心中有所松动,连忙说道:“太守放心,唐公向来信守承诺。只要你诚心归降,必定得以重用。”

萧造终于长叹一声,起身向任瑰深深一揖:“罢了,罢了,这乱世之中,我也只能顺应时势了。任君,我愿归降唐公。”

任瑰利用自己在冯翊郡的人脉关系,对萧造进行了有效的劝降。他作为唐公李渊的使者,向萧造传达了李渊的意图,强调李渊的义军是来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萧造作为文官,理应顺应民意,归降李渊。任瑰还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萧造的文官身份和缺乏武略,使其在面对李渊的义军时处于劣势,进一步说服萧造归降。

公元617年九月八日,隋朝冯翊太守萧造看大势已去,李渊又是个潜力股,在任瑰的劝说下投降李渊。

萧造(552年-618年),字修之,南兰陵郡兰陵县(治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人,是隋朝至唐朝初年的杰出政治人物。他是南朝梁鄱阳嗣王萧循之子,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南朝梁被隋朝所灭后,萧造作为隋朝的臣子,历任多个官职。在隋炀帝时期,萧造被任命为黔安郡(今重庆彭水县郁山镇)太守,负责管理黔安郡的政务。黔安郡在隋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萧造的任命反映了隋朝对他的信任。不久萧造调任冯翊太守。萧造投靠李渊后被任命为刑部尚书。

李渊接到萧造的归顺文书后,将士们一致推举他担任太尉,并建议他增设官署,李渊高兴地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数日以来,河东之地依旧固若金汤,尚未能被攻克。然而,这并未影响到各方势力的动态。三辅地区的那些英雄豪杰们,每日皆有人前来投靠。他们或是听闻了李渊军的威名,或是怀揣着自己的雄心壮志,渴望在这乱世之中一展身手。

面对如此局面,李渊心中亦是有所盘算。他深知长安城乃天下之重心所在,若能一举拿下,则大事可期。因此,他有心率领大军向西挺进,直取长安。但与此同时,各种顾虑也涌上心头,令他迟迟难以决断。

在唐军营帐之中,气氛凝重又充满着决策的紧张感。裴寂站起身来,神情严肃且自信满满地说道:“诸位,那屈突通盘踞河东郡,此诚劲敌。若我军欲西进长安,屈突通必然不会坐视不理,极有可能出兵袭我后路,如此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依我之见,我们当先集中兵力攻下河东屈突通,先解决掉这个潜在威胁,如此再腾出手来攻取长安,方能稳操胜券。”

李世民却微微摇头,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大人此言差矣。兵者,贵在神速。如今我军士气正盛,接连取胜,长安城内守军闻知屈突通被牵制于此,心中必有惧意。若此时我们乘胜西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长安,必能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屈突通远在河东,我军若先攻河东,一来路途奔波,二来旷日持久,战机转瞬即逝。待我军与河东守军相持不下之时,长安城必将有所准备,那时再攻长安,恐多生波折。”

裴寂皱起眉头,据理力争:“李将军莫要轻视屈突通。其人在隋军多年,深谙兵法,且手下兵强马壮。若我们舍其不击,贸然西进长安,万一其挥兵袭来,我军后路被断,前有长安坚城,后有敌军追击,这岂不是大祸?”

李世民步伐沉稳地踱步向前,神色坚定:“裴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长安乃都城,重中之重。屈突通即便想来救援,路途遥远,我等行军途中亦可设防。且我大军士气高昂,若趁其未反应之时直捣长安,可收奇兵之效。屈突通所守不过一郡,长安若破,其孤立无援,可不攻自破。若是先攻打河东,即便攻下,我们也必然有所损耗,再攻长安,恐难迅速得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