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唐朝凌烟阁24功臣都有谁 > 第43章 唐公李渊变唐王直接安排隋炀帝杨广退二线(第1页)

第43章 唐公李渊变唐王直接安排隋炀帝杨广退二线(第1页)

前文我们讲过,李渊大军在公元617年十月初四已在长安城附近聚集,安营扎寨。到了十月十四日,李渊调动各路军马已对长安城构成合围之势,开始封锁围困长安城。

李渊命令众将不要急于攻城,而且严申军令,士兵不得擅自离营,不得入附近村落抢掠。同时派人至长安城下,向城中守将重申尊隋之意,义军是为了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废黜隋炀帝暴政而来,希望长安守军能弃暗投明,以免因用重兵双方遭受伤亡。

但是,李渊的好意,城内守军置若罔闻。不得已,李渊与诸将领商议准备攻城,并与部下相约“毋得犯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

李渊派人劝降长安城内的守军,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放该城,守军并未接受这一提议还存在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前文曾提到过的阴世师,他得知李渊欲起义兵,便杀害了李渊之子李智云,同时又挖毁李家祖坟,可谓缺德带冒烟之人。

阴世师此刻在长安城内提心吊胆,心虚不已。他深知自己无论投降还是抵抗,最终都将难逃一死,因此选择保持沉默,不作回应。

长安城内的代王杨侑只有十三岁,这位隋炀帝的孙子,已故隋朝太子杨昭的第三个儿子,可怜他还是个孩子却命运多舛。隋炀帝杨广此时还在江都迷楼享乐,长安城中的大事小事,全靠京兆内史卫文升等人操持。然而,卫文升年岁已高,听说李渊反隋后,就在家养病,不再参与政事,城中只有左翊卫将军阴世师和郡丞骨仪在调兵坚守。

卫文升(或名卫玄),洛阳人,是北周至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将领,以其忠诚和勇敢着称。

骨仪,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天竺(今印度)人,胡族。隋朝时历任侍御史、尚书右司郎、京兆郡丞等职,,与阴世师一同抵抗李渊的军队。

十月二十六日,秋风萧瑟,营帐中的李渊正对着战略地图沉思。突然,帅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探马高喊着“报!”,冲进帐内。

探马单膝跪地,气喘吁吁地说道:“唐公,大事喜讯!李密瓦岗军在洛水之畔大破隋将王世允的主力军队。那场战斗甚是惨烈,王世允军大败逃亡河阳,已经溃不成军。”

李渊听闻,眼睛猛地一亮,瞬间来了精神,一拍帅案,大声道:“好!”

他终于等到了攻打长安城的大好时机。屈突通一直被刘文静牵制在别处,王世允又被李密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自顾不暇。长安城如今就像孤立无援的孤岛,若此时能攻打长安城,极有可能一举拿下。这长安乃是隋朝的心脏,一旦得手,隋朝天下必然陷入更大的动荡,而他李渊的大业也将迈进关键的一步。

于是,李渊立刻传令召集众将。

不多时,李建成、李世民、裴寂等将官齐聚中军大帐。李渊站在众将面前,目光炯炯地说道:“今日得报,李密大破王世允,屈突通又被文静牵制。如今正是攻打长安的绝佳时机,长安隋军已无援军可期盼。此城若下,我等便可据关中而图天下。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李建成上前一步,抱拳说道:“父亲,此乃天赐良机。孩儿认为当速速发兵。然长安地势险要,城墙高大坚固,不可轻敌。这几日,我军细作已探查清楚长安城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城中防守薄弱之处。”

李世民也接着说道:“父亲,兄长所言极是。孩儿以为,我军可以先扎营于长安城外,佯装主力攻打东城,吸引敌军注意力,然后挑选精锐之师从防守相对较弱的南城突破。”

裴寂拱手道:“唐公,世民公子此计甚好。我等还可散布谣言,称我军得到大量火药,欲用火药破城。如此可扰乱敌军军心,他们在惊慌之中或许会犯下更多错误。”

刘弘基、殷开山沉稳地说道:“大人,攻城之时,我军需备齐登城器械,如云梯、冲车等。并且要事先安排好工匠,在城破之后尽快修复城墙,以防敌军援军突然赶到或者城中仍有隐藏的抵抗力量。”

李渊听着众将的分析,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诸君所言皆有道理。那便依此行事,建成、世民,你们二人各领一军,负责攻城的主要事宜。传令刘文静继续牵制屈突通,不可让他有援兵前来。裴大人负责后勤保障与器械打造,一切准备就绪,刘将军、殷将军,一旦城破,你们二人立即带领后军人马冲入城内,控制隋将,清理抵抗人员,明日攻城!”

众将齐声应道:“谨遵主公之命!”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正式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李渊汇合李建成、李世民、刘弘基之兵20余万对长安城开展了总攻,李建成负责攻打长安东、南两个方向,李世民负责攻打西、北两个方向。经过十多天的奋战,成功打开了一个缺口。军头雷永吉率先登上城头,隋朝故都长安被攻克。

在李渊攻占长安的战役中,雷永吉率领部队率先攻入城中,这一功绩在《资治通鉴》中有所记载,尽管他的姓名在史书中鲜有提及,但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雷永吉在唐朝初年担任军头,是正四品下的官员,相当于现今厅局级正职的职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雷永吉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攻占长安的战役中,他的先登之功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在攻入长安后,再次宣布约法三章,保护隋朝宗庙,严禁士兵烧杀抢掠,封存府库档案图集,显示了他对隋朝的尊重和对百姓的关怀。

《隋书》记载,长安城被攻陷后,阴世师、骨仪等顽固派仍在负隅顽抗,但是面对李渊义军的精锐之师,他们所带兵卒死的死,逃的逃,没多久阴世师、骨仪两人便被义军生擒活捉。

有演义小说等着作曾提到“卫文升一听到李渊的大军压境,吓得魂飞魄散,竟然一病不起,卧床不起。不久,卫文升听说长安城池被攻陷,立即吓死了。”

这一情节,并未在现有的正史记载中找到明确的证据,这一描述更可能是后人的艺术加工或误传。但巧合的是,在李渊义军攻入长安后不久,重病在身的卫文升在家中去世,享年76岁。

《资治通鉴》和《旧唐书》记载,十三岁的代王杨侑见长安城破,年少的他躲在东宫,身边的人奔逃溃散,只有侍读姚思廉守护在他身旁。

《旧唐书·姚思廉传》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义军攻入皇宫,喧嚣着正要闯上大殿,姚思廉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唐公(李渊)起兵起义,本意是为了辅佐王室,你们现在怎么能这样对代王无礼呢!”众人听了他的话,都被震住了,于是纷纷退到台阶下面,不敢再放肆。

李渊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姚思廉非常忠义,就到东宫迎奉代王杨侑,小代王年纪尚小,早已惊吓的腿脚发软,姚思廉只得扶着杨侑走到大兴殿(后唐时改称太极宫)后厅,流着泪跪拜而去。当时在场的人都赞叹道:“思廉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有仁爱之心的人果然有勇气,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唐朝初期史学家、散骑常侍、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姚思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跟随父亲姚察学习《汉书》,勤奋好学,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编纂了《梁书》和《陈书》,这两部作品为二十四史之一,对于研究南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姚思廉的史学风格以简洁朴素着称,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尤为难得。

姚思廉的职业生涯跨越了陈、隋、唐三个朝代,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朝建立后,姚思廉曾任秦王府文学,并在玄武门之变后进任太子洗马,对当时的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的一员,最终官至散骑常侍。

姚思廉在贞观十一年去世,享年81岁。他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许葬于昭陵。

姚思廉含泪拜别小代王后,李渊命人看管好代王杨侑,然后率众进入长乐宫。

为了显示新年代新气象,尽快争取到百姓们的支持,迅速恢复社会的稳定,李渊当即宣布废除隋朝的苛法暴政,并立即制定了约法十二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