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讲到,李密由于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军事行动和与皇泰主杨侗的关系,却忽视了东都城内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严重低估了王世充的野心和狠劲儿,王世充更是以李密势力入侵为借口,先发制人,铲除了阻碍其欲望和脚步的“洛阳七贵”中的四贵,皇甫无逸逃走投靠了唐朝后,只剩下看似老弱无能的段达和他自己这两贵。
王世充在东都洛阳发动兵变时,李密为表明自己的忠心,试图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正在入朝觐见皇泰帝的路上。他行至温县,便有探兵回报,称元文都等人已被王世充杀害。
隋唐时期的温县,既是位于今天河南省焦作市的温县,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在唐初,温县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还涌现出许多着名的历史人物。
温县在夏代称为温国,商代祖乙曾在此建都,周代为畿内之地,春秋时晋国在此设县。唐初,温县属怀州,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温县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墙村,另一个在今温县城西南。
唐初“三彦”之中长兄温大雅的六世孙温造,在任河阳、怀州节度观察使期间,奏请开浚了怀州古秦渠枋口堰,役工四万,工程完成后灌溉温县、济源、沁阳、武陡四县农田,受益面积逾五千余顷。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改渠名为右史渠,温造被后人尊称为“河神”。
温县还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温县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盛产“四大怀药”,包括山药、地黄、菊花和牛膝,这些药材在中医中具有重要地位。唐初的温县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其文化和特产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密得知王世充兵变后,深知其中利害关系,如果此时再进洛阳城,等于主动把自己送入虎口。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先返回被瓦岗军占领的金墉城。
而此时的东都洛阳,正笼罩在一场巨大的灾难之中。由于连年的战乱与灾荒,洛阳城遭遇了罕见的大饥荒。城中的百姓们在饥饿与困苦中苦苦挣扎,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粮食的极度匮乏使得米价飙升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一斛米的价钱竟然高达八九万钱。唐初一斛米大约是20斤米,八九万钱相当于30两银子,也就是说,当时一斤米的价格是1。5两银子,一般的百姓根本无力购买。
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下,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不通过一些非法的方式来获取钱财。其中,私铸钱币的现象尤为猖獗。这些私铸的钱币质量极为低劣,其中大多掺杂着锡环。这些锡环细得如同发丝一般,几乎难以辨认。私铸钱币的大量流入市场,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经济秩序更加混乱,百姓们的生活也因此雪上加霜。
李密到达金镛城后,意外的碰到了一位老熟人,此人便是徐文远。
徐文远出生于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是隋末唐初的一位着名学者和大儒,其父徐彻是梁朝的秘书郎,母亲是梁元帝萧绎之女安昌公主。公元554年,南北朝时期西魏灭南梁时,由于江陵沦陷,徐文远一家被掳掠到长安,家境贫寒,无法维持生活。他的哥哥徐休卖书度日,而徐文远则通过在书店翻阅书籍,广泛阅览《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
隋文帝开皇年间,徐文远累迁太学博士,大业初年被授国子博士。他在讲解经书时,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在太学期间,他向大儒沈重求教,因其卓越的见解和学识,深受沈重的叹服。他讲解经书时,多创立新义,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观点,他都能判定是非,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他的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包括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等,这些学生后来都在隋末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后来,在武德六年,唐高祖李渊亲临国子监,命徐文远阐发《春秋》题旨,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机智的回答,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徐文远在七十四岁时逝世于任上。他的教育和思想对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以及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那个重视学问与礼教的时代,李密拜徐文远为师期间,对徐文远颇为尊敬,时常向其请教各类学问与谋略。徐文远也尽心尽力地教导李密,传授给他许多知识与智慧。后来,徐文远担任了皇泰主的国子祭酒,这一官职在当时的朝廷中颇为重要。然而,由于王世充兵变,局势发生变化,徐文远被迫下岗,食不果腹。在一次外出砍柴采薪的时候,不幸被李密的军队抓住。
李密见到徐文远后,并没有因为徐文远现在的生活落魄,而轻视这位曾经的老师。相反,李密以礼相待,他让徐文远面向南坐,自己则恭恭敬敬地以弟子的礼节,面向北拜见于他。这一举动,既体现了李密对徐文远的尊重,也反映出他对学问与人品的重视。
徐文远看着李密,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李密此时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于是说道:“老夫既然受到您如此优厚的礼遇,怎敢不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呢!如今之势,将军您应当有所谋划。不知将军您的志向是要做伊尹、霍光那样的人,继续辅助君王(指杨侗),延续皇室,扶持风雨飘摇的朝局吗?若是如此,老夫如今虽然已年迈,不再有太多的精力,但仍然愿意凭借自己的一颗忠心与所学的知识,尽力为将军出谋划策;可要是将军您想做王莽、董卓那样的人,趁着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谋取一己私利,那老夫就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也无法在将军身边效力了!”
李密听后,连忙附身叩头,诚恳地说道:“近日我刚刚接受朝廷的命令,位居上公,这既是朝廷对我的信任,也是赋予我的一份责任。我深知如今的朝廷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难,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李密虽不才,但希望能够竭尽自己的平庸之才,匡扶救助国家的危难,拯救苍生,这便是我原本的心志啊。”
徐文远微微颔首,说道:“将军您身为名臣之子,本应在朝中为国家效力,却因时势所迫,落到如今这个地步。如今将军若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回到匡扶朝廷的道路上来,还是可以成为一名忠义之臣的,日后亦能为后世所铭记。否则,即便您一时成就一番霸业,也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啊!”
此时,想到王世充杀害了元文都等人,东都局势发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李密意识到事情愈发棘手,他明白自己之前的计划可能已经无法实现,于是又向徐文远询问计策。
徐文远看着李密,缓缓说道:“王世充也是老夫的门生,老夫对这个人还算有些了解。他生性残忍偏狭,野心勃勃。如今他已经借着这个乱世的形势,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必定还有着别的图谋。将军您若是还想实现之前的计划,恐怕是行不通的了。如今首要之事,便是要以实力为后盾,先打败王世充,消除这个强劲的对手,才能有资本再考虑其他,否则,恐怕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李密听后,心中大为诧异,不禁感慨道:“开始我以为先生是儒生,只专注于学问之道,或许不太懂时事的变化。然而今日一番交谈,我才知道原来先生依然对当今的局势看得如此透彻,竟然能坐在这里决断大事,实在是英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