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秦朝历险记漫画 > 第174章 疑心暗鬼(第1页)

第174章 疑心暗鬼(第1页)

晨曦微露,洒在栎阳的大街小巷,给这座历经风雨的城池添了几分生机。百姓们陆续开启新一天的营生,街头巷尾弥漫着烟火气息,可谁也不知,平静之下,风云再度暗涌。

在一家不起眼的酒肆里,几个形迹可疑的人正围坐一桌,交头接耳。其中一个獐头鼠目的家伙,眼神闪烁不定,压低声音道:“听说了没?世族那边最近又有动静,虽说甘龙倒了,可他们余党还不死心,想趁着秦国刚打完仗,局势未稳,再给商鞅使绊子。”

“哦?他们还能有啥招?”旁边一个络腮胡子大汉灌下一口酒,瓮声瓮气地问。

“哼,还不是老一套,收买人心、散布谣言。我听闻他们暗中联络了一些因新政受损的小商户,准备煽动他们闹事,给商鞅施压。”獐头鼠目之人嘴角泛起一丝阴笑。

此时,酒肆角落里,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者听着他们的对话,微微皱眉,不动声色地将酒钱放在桌上,悄然离去。这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商鞅安排在市井的眼线,专门留意此类风吹草动。

不多时,消息便传至商鞅府中。商鞅正与景监、车英商议铁山后续发展,听闻此事,神色未变,只是眼中闪过一抹锐利之光。他放下手中竹简,缓缓起身:“看来,世族余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既如此,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景监,你速去彻查那些被收买商户的名单,先行安抚,晓以利害;车英,加强城中戒备,尤其是在那些易生事端之地,多派士卒巡逻,以防万一。”

“诺!”二人领命而去。

而在咸阳宫朝堂之上,亦是暗流涌动。秦孝公因近日操劳,脸色略显苍白,却依旧端坐在王座之上,听取各方奏报。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上前:“君上,虽说我大秦于陇西一战大捷,可如今国内百废待兴,民生、军备皆需大量投入。加之世族残余势力时不时兴风作浪,长此以往,臣恐国力难支啊。”言罢,他微微叹气,眼中满是忧虑。

杜挚见缝插针,上前一步,拱手道:“君上,老臣以为,这一切祸乱之源,皆因商鞅变法而起。变法致使国内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如今若不及时止损,后果不堪设想。恳请君上三思,暂停新政,恢复祖宗旧制。”他言辞恳切,脸上却隐隐透着一丝得意,似乎笃定秦孝公定会听从他的建议。

商鞅闻言,不卑不亢地出列:“杜大人,此言差矣。我大秦能于陇西击退戎狄,靠的正是新政推行以来,军队战力提升、百姓凝聚力增强。且如今百姓生活已有改善,盐铁之利初显,何来民不聊生之说?若此时废止新政,无异于自毁长城,前功尽弃。”他目光坚定地直视秦孝公,眼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秦孝公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商鞅身上,沉默片刻后,开口道:“商君所言有理,然杜挚之忧,亦不可忽视。当下,需在稳定局势的同时,稳步推进新政。商君,你可有两全之策?”

商鞅微微拱手:“君上放心,臣已有计较。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如修缮水利、开垦荒地,让百姓切实看到新政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对世族余党,采取恩威并施之策,对于那些真心悔过、愿意配合新政者,给予一定补偿与机会,冥顽不灵者,则严惩不贷。如此,既能安抚民心,又可削弱世族反抗之力。”

秦孝公微微颔首:“就依商君所言,速去办理。”

杜挚见势不妙,还想再辩,却被秦孝公一个眼神制止,只得悻悻退下,心中暗恨不已。

且说栎阳城中,那几个被世族收买的商户,在景监的耐心劝解下,渐渐动摇。其中一位做布帛生意的中年男子,面露犹豫之色:“景大人,我也知道商鞅大人的新政是为咱秦国好,可我这生意实在难做啊,自从废除旧制,同行竞争愈发激烈,我这……”

景监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老哥,我理解你的难处。可你想想,如今秦国日渐强盛,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这都是新政的功劳。眼下虽有些阵痛,但只要熬过这一阵,市场规范后,生意定会比从前更红火。再者,若任由世族胡来,秦国陷入内乱,大家都没好日子过,不是吗?”

中年男子低头沉思片刻,重重地点了点头:“景大人说得有理,我明白了。”

其他商户见状,也纷纷表示愿意配合官府,不再参与闹事。

然而,世族那边并未就此罢休。杜挚等人见收买商户不成,又生一计。他们暗中指使一些文人墨客,编写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抨击商鞅变法,宣扬旧制优越性,在市井中广泛传阅。

一日,商鞅路过集市,见一群人围在一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他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宣读一篇文章,文中言辞犀利,指责商鞅变法破坏秦国传统根基,导致礼崩乐坏。

商鞅不动声色,待那人读完,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乡亲,我乃商鞅。今日听闻此文,深感痛心。变法旨在图强秦国,让百姓富足,让国家昌盛。旧制之下,贵族奢靡无度,百姓困苦不堪,何来根基稳固之说?就如这盐铁之政,以往世族垄断,盐价奇高,百姓吃不起盐,铁器粗劣,影响农耕。如今新政推行,平价好盐、精良铁器惠及万家,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百姓们听了商鞅的话,纷纷点头,不少人开始反驳那些宣扬旧制的言论:“商鞅大人说得对,咱现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就是,那些旧贵族,只会自己享福,哪管咱老百姓死活。”

见民心并未如预期般被煽动,世族余党心急如焚。与此同时,在商於铁山,新的危机悄然降临。

负责铁山后勤的管事匆匆忙忙跑到景监面前,神色慌张:“大人,不好了!咱们储备的炭火不足,若不及时补充,这炉火一旦熄灭,不仅兵器锻造要停滞,重新生火更是麻烦,怕是要耽误军备大事啊!”

景监脸色一变:“怎么会这样?不是早就安排人采购了吗?”

管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焦急地解释:“原本负责运送炭火的车队,在途中遭遇暴雨,道路泥泞难行,许多炭火被淋湿,根本无法使用。如今又正值冬日,山林中木材潮湿,不易生火,附近的炭窑产量有限,短时间内难以满足需求。”

景监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只得先安排人四处去收集可用的炭火,同时派人快马加鞭向商鞅禀报。

商鞅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众人商议对策。车英提议:“商君,要不从周边郡县征调炭火?虽然可能会引起一些不便,但眼下也别无他法。”

商鞅微微摇头:“不可,如今百姓刚经历战乱,生活尚未完全恢复,若再征调炭火,恐引发民怨。我们需另寻他法。”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姜芜从宜阳派来的信使赶到。信使带来一个好消息:“商君,我家姑娘听闻铁山炭火不足,已在宜阳组织百姓收集干柴、烧制炭火,不日便可运抵。宜阳百姓感激秦国庇护之恩,愿倾尽全力相助。”

商鞅面露欣慰之色:“太好了,姜芜姑娘雪中送炭,解我等燃眉之急。传我命令,待炭火运到,务必合理分配,加快兵器锻造。”

众人纷纷领命而去。

在这风云诡谲的局势下,秦国一面应对世族余党的明枪暗箭,一面解决内部发展的重重难题,在困境中艰难前行。

“风云变幻路多艰,诡谲朝堂意未迁。且看秦途何所往,丹心一片破迷烟。”城楼上,旗帜在风中翻卷,故事暂歇,余韵悠悠。秦国能否彻底平息世族之乱?又能否突破发展瓶颈,迈向更强盛之路?诸多悬念,留待后续篇章一一揭晓,仿若在历史长河中投下巨石,激起无尽波澜,至今难以平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