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道:“陛下改官制之外,还有宽刑,左将军如何不察?”
沈若寥道:“宽刑?锦衣卫狱废而复用,是宽刑乎?”
齐泰已有怒气:“左将军之意,除了左将军提议的江浙新赋之外,朝廷新政就无一可取?”
沈若寥已然意识到,局面不可收拾。他早已不能像以前那样,在天子和方先生面前畅所欲言,然而此刻他无法控制。他说道:
“我之意,我当初背离燕王,归顺朝廷,是对天子和朝廷怀有更高的期望;今日至此,非我所愿。为前线将士而言,我亦不知他们是否并不失望。”
徐辉祖跳起身来,躬身道:“陛下恕罪;臣知道东昌侯家中还有大事处理,臣听说自从东昌大战以来,东昌侯连月繁劳过重,夜不成寐,凡人都要垮掉。是以此刻他情绪失控,不为怪也。还望陛下准他早退,并准臣送他回家歇息。明早还要早起上路。”
“这……”朱允炆战战兢兢地望着沈若寥,又惊惑地看了看徐辉祖。
盛庸也跳了起来,劝道:“陛下,众位大人,东昌侯尚且年轻气盛,然而情深意切,忠心可鉴,失言也可以理解。——若寥,你也是的,凝命神宝为古今罕有之大宝,有什么不好?”
沈若寥低下头去,深深吸了口气,长吐出来。他抬起头来,静静地望着朱允炆,说道:
“皇上,凝命神宝再好,比得过传国玉玺乎?”
朱允炆惊惧地望着他:“传国玉玺?”
沈若寥道:“传国玉玺也仅有八字而已;陛下刻十六字于凝命神宝上,自然是求天佑,可也未免太过切。物极必反。”
方孝孺道:“若寥,你这话越说越没谱了。你在想什么?你离开燕王,归顺朝廷,本是正人之道,理所应当,并非什么可选择之事。让你说得好像朝廷欠了你,若不如你愿,你便不该归顺?现在又谈什么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早已和元朝一起不复存在了。再谈它何益?”
沈若寥冷冷说道:“传国玉玺在燕王手中。”
“什么?”举座皆震,齐刷刷大惊失色。
沈若寥道:“传国玉玺藏于云南,现在燕王手中。陛下有陛下的凝命神宝,燕王有那流传了两千年的传国玉玺。陛下,方先生,两位大人,既然如此相信神器乃是天命所在,现在倒也不妨想想,凝命神宝和传国玉玺相争,究竟哪个更厉害。若寥自从离开燕王,侍奉陛下左右,殚精竭虑于疆场,并无丝毫怨言,也从来不信,一块传国玉玺,就能让燕王求得天命。我只求陛下莫因一块方玉,一场胜战,就放松警惕,以为天下无忧。燕军远没有消灭,更何况我军三次惨败才有一胜,谈何运气。若寥此去,若不彻底剿灭燕军,誓不再活着回来面见陛下。陛下保重;若寥告辞。”
说罢他便离席退出殿去。徐辉祖慌忙也告辞,追出殿来。
“若寥!你……”魏国公追得上气不接下气,更多的是心慌。“你啊你啊,我反复跟你说——唉。你存心寻死啊?”
沈若寥面色惨白,虚弱地一笑。
“公爷,我明白。我……情不自禁。一切后果,我自承担便是。你不用再说。”
“你承担便是?你知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徐辉祖道,“你说的那些话里,随便哪一句,都能要你人头落地。你到底怎么了?你是真不想活了?”
沈若寥道:“公爷,你难道一点儿不失望?大敌未退,陛下和群臣就如此飘飘然,凝命神宝实属虚妄无谓之举,却拿来当作天命所归。如此下去,我们即便最终退了燕王,这朝廷日后又能做出什么实事来?这种风气之下,我们又怎可能敌得过燕王?我知道,所有的话我都不该说。可是我方才说出来的一切,也没有半句假话。我沈若寥也曾努力,但我最终还是做不到公爷的沉稳和宽容,以及明哲保身。”
徐辉祖频频摇头道:“我明白,我明白,你所说的一切,我都赞同。你批评我明哲保身,我也赞同。你说出来的东西,既然都已经说出来了,现在再怎么想,也都无益。你我现在需要想的是,如何弥补,你口无遮拦到这个地步,犯上之外,还有异谋之嫌,皇上随时可能一纸诏书下来,将你革职收押。前线的二十万大军,此刻不能没有你。你倒是该怎么办?”
沈若寥叹道:“我先回家;晚上家里还有事。赶快把家里事办完,如果能等到明天,天明就启程,自然最好。如果等不到,那也是命——我不求神器。该来的,躲也躲不掉。公爷只管回家准备就是,不必为我担心。”
沈若寥回到家来,秋儿、豆儿一切都已准备齐全,只等他了。
他换了衣服,三个人一同赶到秦淮河来,按照事先约定,上了等待的屋船。万衡心和百闻不如一见的柳府大少爷带着仇安已在船舱中等候。
船无声无息地离岸,顺水漂流。豆儿和仇安拜过天地,双方家人行过祝福。一切都原始,质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对新人却心满意足,感激含泪。
沈若寥叮嘱过豆儿和仇安,告别了万衡心和柳家大少爷,和秋儿一起上了岸,目送船向夫子庙码头缓缓驶去。南宫秋送别豆儿,十分伤感。沈若寥心绪难平,此刻却更多是庆幸,庆幸这样一来,至少豆儿从此脱离了他的藤蔓,不会再受他任何牵连。
他的藤蔓之上,牵挂的,只剩下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