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盖俊和荀彧乘车返回晋阳,两人并未急于入城,而是转向城南来到汾水。汾水西岸,龙山峻峭灵秀,层峦叠嶂,密林苍茫。艳阳照射下的汾水,明晃晃如同天上扯下的一道彩练,铺陈人间。
水面上,扁舟如燕,百舸争流。河岸边,车马众多,川流不息,正将一石石粮食装载船上。盖俊下了马车,踏上萋萋芳草,目视画面,连连点头。
杨俊坐在一座简易凉棚内,见到盖俊及荀彧到来,急忙迎上前,“将军,荀司马。”
“杨主薄……”荀彧微笑回礼。
盖俊欣慰地点点头,道:“季才,进度不错,超出孤预计良多。辛苦了。”
夏季的日头毒辣得很,特别是下午,杨俊一边引着二人行向凉棚,一边说道:“所谓救人如救火,河东百姓嗷嗷待哺,片刻耽误不得,能早一些是一些。”
“将军来时尚有些担心,如今,则安矣。”荀彧笑着说道。扭头瞭望汾水,仅仅依据目测就知船只不少,问道:“杨主薄一共征得多少艘运粮舟船?”
杨俊心中有数,答道:“大小三百余只。”
荀彧点点头,觉得差不多。
盖俊坐到凉棚,喝下一杯清凉井水消暑,谓杨俊道:“今天晚上能全部装完吗?”
杨俊摇摇头道:“恐怕不行。”
盖俊皱了一下眉头,下死命令道:“最迟明天中午,所有船只必须全部离津南下。”
杨俊稍一踌躇,便咬牙道:“诺。”
盖俊、荀彧呆了片刻后起身离开,杨俊将两人送上车,返回凉棚继续监工。马车由南门驶入,停于并州刺史部门前,荀彧临下车,盖俊和他交代几件事,便打道回府。
荀彧目送马车远去,正要返身入门,忽听门吏道:“司马,两个时辰前令从侄荀公达与两位友人结伴而来,碰巧司马不在刺史部,是由荀从事接待。”
“咦?公达来了,甚好、甚好……”荀彧闻言大喜,当即去找荀悦。
荀攸为人外怯内勇、外愚内智,从不肯轻易透露心中所想,其参与刺董失败后,荀彧有六七层把握他会来晋阳,可终究不敢百分百确定,今闻其至,心中喜悦。
荀悦正在五业曹内办公,州内主文学者,有五业从事,即荀悦所任之职,及典学从事,文学从事、劝学从事等。他们理论上属于平级,谈不上谁大谁小,但盖俊去年为了请出家族二世二公,本人素有名声清誉的河内人张范张公仪,特拜其为典学校尉,比两千石,实际上就等于是文学之首。荀悦到来后,则成为其副手。
荀彧见到荀悦,迫不及待问道:“大兄,公达在何处?”
“文若,你回来了。”荀悦放下文牍,起身说道:“公达刻下在官舍休息,我带你去。”
荀彧看看堂下数人等待荀悦批示,摇头道:“不用,大兄你忙。我自己去就好。”
荀悦点头称好,他本来就不善于应酬,何况还有很多公事要他处理,当下指派一个小吏领荀彧去官舍。
荀攸、华歆、郑泰三人住进并州官舍,先是沐浴,洗掉一身灰尘,而后用饭,填饱肚囊,最后躺倒塌上抵足小寐,刚刚醒来不久,荀彧便登门找来。
荀彧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曾举孝廉,入京为郎,而华歆、郑泰都是同年大将军何进辅政新主,徵用的海内名士,而当时荀攸亦在此列。所以荀彧和两人都认识。
四人互相见礼,坐定,荀彧抚掌笑道:“余适才与将军出城巡视晋东屯田区,将军还曾提到公达、郑尚书。将军若知三位大才前来晋阳,必定喜不自胜。”
“在下已出奔长安,抛弃官职,荀司马请勿再提尚书。”郑泰随后感慨道:“这次我等由左冯翊入北地,经上郡、西河进抵太原晋阳,期间种种,实在叫我等大开眼界。”
荀攸点头附和道:“盖骠骑用兵如神,治国亦是无双,昔年何伯求断盖骠骑有“吴起之才”,异日必当出将入相,果如其然。”
众人并未接话,纷纷陷入沉默,何伯求,为董卓所捕,投入大牢,至今生死不明。荀攸当然不是那种把话题带入死路的人,他是故意提及何伯求,他没忘记当初逃出长安前,对何顒的保证,恳请盖骠骑施救。
何顒不仅评过盖俊,也曾评过荀彧,言其为“王佐才也。”相比于早有盛名的“射虎灭蝗盖子英”,何顒这番言论,对荀彧的影响更大,使他摆脱宦官女婿的亏污,同时也冲出颍川的局限,一举名闻天下。
此事于情于理,荀彧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听他说道:“何君之事,我亦听说,第一时间和将军有所勾通,将军的意思是直接向董卓要人,信也已经发出去了。但,董卓其人素来刚硬,而且其摆脱了来自关东方面的威胁,近来又大肆逮捕反抗他的志士仁人,可说是暂无外患内忧,所以成功的希望不大。”
“果然……”荀攸、华歆、郑泰相视一眼,暗暗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