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法语:LouisXVI,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享年38岁),法兰西波旁王朝第五位国王(1774年—1792年在位),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第三子,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同母兄。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他既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个被处死的国王。
欧洲历史中被处死的国王一共有三位:查理一世(英国国王,1649年在英国内战后被处死)、路易十六(法国国王,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尼古拉二世(俄罗斯帝国皇帝,1918年被苏俄政府枪决)。他们都是在由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的社会革命中被处决的。
在更为宽广的视野和历史中看待路易十六此人,他曾有“激进改革家”或“忽然改革家”的名声,也试图改革,以挽救国家危亡。
路易十六曾多次试图改革。先任用经济学家杜尔哥,银行家内克,卡隆等,试图向贵族和神职人员代表的富人阶级征税,弥补路易十五留下的财政赤字。一面是贫苦的法国人民,一面是强势的贵族阶级,他夹在中间无力撼动任何一方,本身软弱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他不像好大喜功的路易十四,亦不像荒唐无能的路易十五,他甚至没有情妇(法国国王多有情妇法国人也以此为傲),他爱他的国民,但最终他们却杀死了他。
路易十六决意要借财政问题向贵族开刀了,他同时对让人生厌,举国怨恨的“旧制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项举动,关乎国家前途。路易十六的确有过一番努力:路易十六当政后,首先任用了73岁的重臣莫普,想借他的威望和经验来帮助他理顺现存体制的混乱,但这样的目标没有实现,国王旋即起用有新思维的杜尔阁。
杜尔阁上任后,他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取消一切奴役,一切特权。具体来说,他建议免除农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垒,废除贸易的关卡,振兴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让贵族和僧侣同第三等级享受一样的税率。在政治上,他想利用现存的省议会的途径,扩大政治开放,让人民能够获得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这项改革,按照路易十六的说法,杜尔阁和他自己是想要为人民谋求利益。但是,这项改革计划由于受到特权阶级的反对而无法推进,在特权阶级的一片反对声中,路易十六只好免去了杜尔阁的职位,改由马尔泽布尔来继任。与杜尔阁一样,马尔泽布尔也是主张要给每一个人以权利的。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给被告人以辩护的权利;在政治上,取消国王的“密札”和新闻出版检查,让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论出版自由;在宗教上,反对宗教迫害,实现宗教自由。由于他的改革与杜尔阁差别不大,依然无法进行,他也同样落了个下台的结局。
随后克吕尼走马上任,但好景不长,仅仅六个月他就下了台。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涅说: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怀和品德来说,是最适合于他那个时代的。当人们对独断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满时,他就自愿地放弃这种专制的做法;当人们对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感到愤恨时,他能够品行端方,生活俭朴。人们要求做一些必要的改革时,他也能够体察公众的需要并要给予满足。但是,改行仁政和继行暴政都是困难的,因为要改革,就要有力量使贵族特权阶级服从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路易十六缺乏坚强的意志,实际上只有这样的意志才能完成国家的重大变革。他头脑清楚,心地正直、善良,但是性格不够坚定,在他的所作所为中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改革计划所遇到的阻力是他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他未能加以克服的。
但一面镜子总有两个面,人也不例外。
关于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历史教学和研究中,人们总是把他描绘建构成为这样的形象:专制君主、暴君、不理朝政,生活上奢华糜烂,挥霍无度,终日与锁为伴,浑名“锁匠”,就在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那一天,他仍然在日记上写着,今日无事。总之,正是路易十六的昏庸和残暴直接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并把自己送上了革命的断头台。
路易十六昏庸、懦弱,成天恐怕得罪贵族。他不但对国务无什么兴趣,还对贪得无厌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言听计从,使国家债台高筑,屡战屡败。虽然他并不暴虐,但他的昏庸成为了之后被处死的直接原因。
居里夫人的全名是玛丽亚·斯科沃多夫斯卡·居里,是波兰人的后代,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华沙。
在她小时候,波兰被外国侵略和瓜分,玛丽亚一家居住的小镇归俄国人管。
俄国侵略者为了让波兰人规规矩矩地服从管理、忘记自己原本的国家波兰,十分严酷地要求他们不准说自己的母语,必须要说俄语,并且时时刻刻都要装作自己是俄国人的样子。如果有谁敢不服从俄国人的命令和管理,就会立马被抓起来。
因此,波兰人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俄国人的威胁和压迫之下,生怕不小心被俄国人发现自己还惦念着祖国波兰。
玛丽亚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国家的这种悲惨处境,但当时年龄尚小的她对此根本无能为力。
后来,玛丽亚上学了,她不但十分聪明,学东西的速度远远超出常人,而且她学习时的专注程度也是无人能比。
有一次,玛丽亚正在读书,她的家人们想跟她开个玩笑,于是就疯狂地敲打易拉罐,发出叮叮咚咚的噪音,妄图来干扰专心致志的玛丽亚。
可他们失败了,玛丽亚读起书来实在是太专注了,不管易拉罐发出的声音有多大,她一点儿也听不到。
只要玛丽亚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就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打扰到她。或许这种惊人的专注也是她后来成功的原因之一。
11岁的时候,玛丽亚经历了人生中十分残忍的一件事情——她的母亲因病去世。
玛丽亚不明白命运为什么对她如此不公,可她别无选择,只能坚强地成长。
16岁那年,由于表现优异,玛丽亚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金奖章。
玛丽亚从小就不甘心被俄国人统治,她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波兰,在她的心底,一直生长着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拯救整个波兰!
可是,她应该怎么做呢?当时的玛丽亚还太年轻,她觉得自己能做的只有教导波兰民众,让大家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避免他们在俄国的教导之下一步步沦为听话的奴隶。她试图从思想上引导大家,进而推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进步。生活的贫困使得玛丽亚和她的姐姐布罗尼亚没有钱去上大学,她们只能靠教书挣钱,但是这样挣钱实在太慢了。
后来,玛丽亚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决定先让姐姐布罗尼亚去读书,自己则先去当全职家庭教师,为姐姐提供学费,也为自己以后读书攒钱。
就这样,玛丽亚开始了她的家庭教师生活。
但生活并不总是如理想中那么顺利,玛丽亚来到的第一个家庭非常富有,他们看不起身为家庭教师的玛丽亚,不愿意与她多说一句话,不仅如此,他们还克扣玛丽亚的薪水,为了节省油钱,不允许玛丽亚晚上看书。他们虽然很富有,但一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玛丽亚曾经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从他们身上,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明白了小说里描写的那种人并不是虚构的,并且我还懂得,一个人如果聪明,就不应该与被财富腐蚀了的人有任何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