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赵端宁自己也被臣下鼓动得激动万分。
那天。政事堂里几个老大人联合了各自的门生旧吏,在朝堂上集体上言北伐。
大朝会上的升朝官有二三百人,呼拉拉一大半人在垂拱殿前跪了出来。
他们痛哭流涕要赵端宁马上北伐,为靖康之变里的宋徽宗和宋钦宗报仇。
那郡情激奋的情形看在眼里,再想想京城里的百姓说起这件事也是同样的咬牙切齿。
她就明白了当初南宋怎么会傻到先灭了金国。
然后自己被蒙古灭了。
二帝毕竟是自己的祖宗。群臣又跪在了眼前哭谏,赵端宁很正常地激动得站了起来,
他在御台上走来走去,拧着眉,涨红了脸。
他嘴里叨叨着,全是“共灭金国,共灭金国”。
要不是太子才六岁,他还真像是又要御驾亲征去找死的模样。
于是,她提醒着内侍大档,应该依规矩地长唤一声:
“静——”
朝堂上虽然还是很吵。赵端宁却总算想着自己是个皇帝不是个热血青年了。
他坐回了龙座上。
她早有准备,马上很低调很规矩地拿起了贾似道的奏表,在御台上念了起来。
她觉得这人不懂打战,却太懂得怎么争权夺利。
贾似道很清楚金国可以留着慢慢利用。
“北虏能灭否,能也。北虏能灭而绝之否?不能也。”
(北方的敌人能被我们消灭吗?当然能。
北方的敌人能被消灭一次就从此高枕无忧吗?当然不能。)
“……北虏之害,自商周、秦汉以来未尝绝矣。昔周幽王败于西戎,秦始帝征于匈奴……其后五胡之乱,到本朝之契丹、女真……”
(北方的敌人,从商周到秦汉直到现在,都没有断绝过。周幽王峰火戏诸侯。结果被西戎攻进了镐京。秦始皇攻打匈奴,扫荡**……但后来还是有五胡乱华,到了大宋,北方又有了契丹辽国。接着是女真金国……)
消灭了金国,接下来又是谁呢?
宰生不如宰熟。
贾似道这篇奏表写得确实是有理有据,马上就给朝上君臣泼了一盆冰水。
她事后在赵端宁怀疑的眼光下赌咒发誓,她绝对没有别的意思。
那一天为什么先读了王世强的奏表?
——不是因为他反对北伐。
那是因为王副相的奏表是从明州送来的,被压了一天,本应该就是他的先上场。
为什么中间拿了楼相公的奏表?
——那也不是因为他反对北伐。
而是因为为楼相公他年轻。他的顺序不能抢在甘老大人、陆老大人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