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早在玄天秘境之时就已经开始注重收集材料,在心中思考着将来炼制怎样一件本命法器。
那么眼下对其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提升境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只有提升了境界本身的修为,才能将所拥有的一切资本进一步消化。
杨尘龙行虎步,行走间就有一种大气,但是却带着一股出尘之感,让路上行人纷纷注目,只是这些他都毫不在意。
“靠着感悟,我的确能利用智慧金轮和元海中的万古长青树凝聚出符文,但是我却不知道符文的本质,不明白符文究竟是如何凝聚,其过程是什么?”
杨尘心中想着,他很清楚,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修为不高,无法洞悉和理解符文的本质,就像一个学生看了数学作业答案,但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样毫无疑问对修行的进境是有阻碍的,但是这没办法,就如同李强势曾经对杨尘说的那样,境界不同,看到的天地也不同,世界在其眼中都会不一样。
“修行没有捷径,只有一步步来,即使有惊天造化,即使实力能逆行伐仙,但若境界不提升,岁月之下,都是空虚。”
“那些被惊天造化强行提升的境界,没有经过感悟与磨砺,都只是空中浮萍,没有根基依托,如那空中花园,迟早都要坠落!”
只有感悟出更多强大逆天的理,才能够铸就属于他自己的无上道基。
“无上道基,超越历代先贤,独立于一个修道根基的绝巅,如此人物若不陨落,必将能纵横一个时代,难逢敌手!”
有得自玄天秘境洞府界之中的悟道图,有大圆满的智慧金轮,杨尘相信,自己感悟理不会遇到多大困难。
难的是那一丝感悟的契机,毕竟感悟天地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凭空想来,必须要亲自去经历才可以,而契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看造化机缘。
想到这里,杨尘纵身飞起,踏空而去,他找到了方向,要去寻找契机,感悟理的契机。
古言有记载: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泰山,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第一山的名头,更是五岳之首,先有三皇五帝封禅大典于其上,后又引七十二君王封神,秦皇汉武,百家诸圣,齐至祭天。
泰山,拥有着太多的神秘,有着无尽的历史与厚重,值得每一位华夏子孙前往瞻仰崇敬。
古人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说的就是泰山,站在泰山山顶,会让人情不自禁就产生一种俯览群山之感。
曾有传说,古莫大于宙,山莫高于泰,今有泰山北斗之说,用来形容某个行业领域的绝顶人物。
由此可见,泰山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
此时,杨尘飞越数座城市,终于来到了泰山脚下。
他一步步踏在漫长的石阶上,漫长的岁月过去了,泰山的石阶被所过之人的足迹磨出了光华。
这一点一滴,都被泰山铭刻,那些鼎盛香火留下的熏黑,都足以证明泰山的伟大。
杨尘一步步踩在这条古老的路上,用心感受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都承载着华夏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
他一边欣赏着泰山的风景,一边用足丈量着大地。
长空万里,浩日天云,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有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偶有落霞与孤鹜齐飞,感秋水共长天一色。
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将神与天地自然融合,感受着天地间每一缕道韵。
杨尘整个人越发出尘,如同一尊谪仙般,行走间飘逸洒脱,有别样的魅力自然散发而出,他心境随着感悟而变化,几乎都影响到了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