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2月26日,柏林会议结束。
会议期间,葡萄牙不失时机地提交了一份“粉色地图”方案,要求拥有从安哥拉到莫桑比克这片横跨东西(即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沿岸)的广大区域,葡萄牙试图以此补偿它在南美丧失的殖民地。大多数与会国家对此表示赞同,但英国却不同意,因为这同英国的从开罗到开普敦的“2c方案”发生了冲突。5年后,英国向葡萄牙发出最后通牒,葡萄牙国王无奈屈服,最终,葡萄牙仅获得“粉色地图”中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
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在于,尼日尔萨伊到巴罗阿一线和乍得湖东北沿岸应该属于哪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外交官援引了“互相交换原理”。法国拥有萨伊到巴罗阿一线以北地区,英国则占领以南地区;尼罗河盆地归英国所有,法国得到乍得湖流域;此外,根据11度和15度经度,边界线将穿过瓦达伊王国,这是当时存在的一个黑人国家,该国被随意划给了法国,而同其渊源颇深的达尔富尔则归属英国。
俾斯麦也是柏林会议的大赢家,他把多哥、喀麦隆和西南非(今纳米比亚)纳入德国的口袋,他所划定的喀麦隆北部和西部边境弯弯曲曲,是非洲边境线中的“另类”。法国和意大利的瓜分行为可要“严谨”得多,它们以北回归线划界,画出来的“几何图形”也特别“好看”,例如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
另外,欧洲小国比利时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走了狗屎运,以他无关紧要的身份,却成了刚果河流域的所有人。这片土地有200万平方公里,是比利时本国国土的76倍。而大商虽然占据了其中受益的40%,不过王一最后还是决定,将这片土地进行出售,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不过分刺激欧洲列强。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非洲中部对东北来说,还是有些遥远。
需要指出的是,在柏林会议召开之时,非洲只有部分沿海地区掌握在欧洲殖民者手中,而80%的土地还处在传统意义上的当地部族控制之下。
王一最后找到的买家是葡萄牙,他在非洲大型殖民地有两块,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其中安哥拉在刚果自由邦的西南,而莫桑比克在非洲东南部,临近南非。
会谈是在东北,葡萄牙,比利时三方间进行,英国,德国,法国等派特使列席会议,算是旁听。王一将自己在刚果自由邦的全部收益,即刚果自由邦40%的土地,都送给了葡萄牙,而换得的土地就是东南非洲的莫桑比克。
这样的交换对双方都有好处,也就是所谓的双赢。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可以连为一体,安哥拉和刚果自由邦画出的40%土地。而大商则可以获得莫桑比克,这一样来,他在南非北部地区从布尔人那里购买的近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获得了稳定的后方支持。
比利时国王奥利波德二世虽然对会谈有些不满,但是面对东北和葡萄牙,他的实力明显上不了台面,最后只得无奈地同意了这份三国条约。
从17世纪中叶开始,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巴拉佐”制,由王室特许土地给一些大地产所有者,代替地方酋长统治这些大地产所有者对非洲人行使绝对权力,甚至可将他们出卖为奴,成为莫桑比克的国中之国。同时,葡萄牙开始从莫桑比克输出奴隶。到18世纪,奴隶已取代黄金和象牙,成为赞比西河流域的主要出口商品,莫桑比克的奴隶买卖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19世纪末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实行强迫劳动制度,并开始向邻国大量输出契约劳工。
为了反抗葡萄牙的残暴统治,19世纪,莫桑比克各族人民几乎都参加了反抗葡萄牙入侵和统治的斗争,恩戈尼人反对葡萄牙人的斗争持续了70年。他们占领洛伦索-马贵斯,攻陷索法拉,没收赞比西河以南的大地产。1885年恩戈尼酋长根根哈纳团结周围各族组成加扎联邦进行斗争,直到1895年才被镇压下去。居住在中部马尼卡高原的绍纳人,在酋长乌姆塔萨和马庞德拉的领导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反抗葡萄牙统治30多年,一度将葡萄牙人逐出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
当东北与葡萄牙签署条约之后,陈兴邦是大商在非洲的代言人,当他在1886年带着一支八千人的庞大船队达到莫桑比克的时候,迎接他的不是欢迎,而是战争。不过他并不惧怕,因为与他同来的是严复的南洋舰队,现在改称东北非洲舰队。
因为东南亚五省,外加海南,台湾,冲绳军港的建立,整个地区的石油补给已经不再是问题,于是在平定了南越省叛乱和暹罗的入侵之后,东北决定用本土舰队划分出一部分舰船,组建新的南洋舰队,而原本的南洋舰队将开赴非洲,成立非洲舰队。
新南洋舰队与之前南洋舰队最大的不同,就是舰船燃料不在仅使用燃煤,还有燃油。这样一来,舰队的动力性能大幅度提高,而且本土舰队的设备比南洋舰队还要先进许多,因此战力大幅提升,对整个南洋地区的掌控力进一步加强。新任南洋舰队的总司令,就是萨镇冰。
严复舰队最先到达的就是莫桑比克南部马普托,目前还算不上城镇。葡萄牙官方在这里跟东北进行手续交接,然后带着搜刮来的一堆金银财宝,撤离了莫桑比克。不过他们走了,并不代表整个葡萄牙在莫桑比克势力的全部退出。那些根据“巴拉佐”制而留下来的大地产所有者,依然顽固地霸占着莫桑比克的土地。
付汉新,目前居住在德兰士瓦共和国境内,管理着金田(后世约翰内斯堡,目前以农业为主)和普列米尔矿区之间广大的土地。布尔人对东北目前十分的友好,商业贸易兴盛,金田出产大量的粮食和东北提供的各种工业产品,药品,在德兰士瓦,还有南方的奥兰治,这两个布尔人的国度都非常的受欢迎。十多支被称为东方天使的大商医疗队,更是在整个南部非洲享有声誉。
就在几天前,付汉新已经安排大批的运输队,将大量的粮食和补给品一起运到了马普托,为新到来的非洲舰队提供补给。
远在第一次英布战争之前,大商就购买了整个金田地区的土地,进行农耕生产。而在第一次英布战争结束后,又购买了普列米尔地区的土地。那时德兰士瓦共和国刚刚从英国人的统治下独立出来,不过因为缺乏资金,所以才答应了大商的土地购买要求。那时根本就没人知道,这两块地方倒是蕴藏着怎样的矿藏。
付汉新今天到比勒陀利亚来见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位当权者,保罗克鲁格、皮埃特茹贝尔和小比勒陀利乌斯。
保罗克鲁格是位老者,在布尔人中威望很高,不过现在因为年事已高,身体不算太好。但是在大商的治疗下,倒是减轻了很多的病痛。茹贝尔在军事上颇有天赋,是天生的战士,对大商保险队的武器很羡慕,没事便跑来跟大商保险队的军官讨论军事战术问题。至于小比勒陀利乌斯,能够上位是因为祖辈的威望,但是本人也算年富力强。
当初布尔人就是推举这三人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将南非共和国的独立声明送到了比勒陀利亚的英国驻军手中,英国人拒绝接受,下令各地驻军火速增援比勒陀利亚,于是第一次英布战争才开始的。
1880年12月7日,布尔人市民和英国驻军的冲突在波切夫斯特鲁姆爆发。12月20日驻扎在莱登堡的英军第94团两个连驰援比勒陀利亚,在布龙克霍斯特干河遭到布尔民团的伏击,第一场战斗打响。由于布尔人采取了游击战术,在交战中,英军247人中有77人阵亡,157人受伤,布军只有2人死亡,4人受伤。
1881年1月,增援的英军部队从纳塔尔殖民地出发,向德兰士瓦进军。英军司令科利将军率这支千余人的援军,西进德兰士瓦。在纳塔尔与德兰士瓦边境的朗峡受到茹贝尔将军的阻击。英军有93人被打死,133人受伤,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顶被击毙。布军方面只有1人阵亡,5人受伤。
1881年3月6日,英国和德兰士瓦军队签订停战协议,8月3日双方又签订了《比勒陀利亚协定》。该协定规定,保证德兰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国女王宗主权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国保持三项特权:控制德兰士瓦对外关系;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战时英军有权借道德兰士瓦。
正因为赢得了第一次英布战争,德兰士瓦共和国才得以独立。而那时这片区域还没有矿藏被发现,不然英国人呢也绝对不会放过对德兰士瓦的统治。
见到付汉新,保罗克鲁格、皮埃特茹贝尔和小比勒陀利乌斯三人都很高兴,其中小比勒陀利乌斯笑道:“哦,我亲爱的朋友,听说你们跟那些葡萄牙人做了交易,获得了莫桑比克的大片土地。”
付汉新点点头,笑道:“我们之前曾经在刚果河流域进行过投资,后来跟着比利时国王获得了那里40%的权益,但是刚果离我们实在太远,所以我们的董事长才决定跟葡萄牙人做这个交易,换到了莫桑比克的土地。用句我们东北自治区的话说,这也是双赢的局面。”
保罗克鲁格笑道:“你们的领导人很有智慧,懂的做生意,很希望有机会能与他们见上一面。”
付汉新道:“多谢您的夸奖,只要您愿意,我们东北随时欢迎您的到来!”
“对了,我的朋友,这次来找我们总是有些事情吧?”小比勒陀利乌斯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