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今论古,褒贬时事。纪晓岚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谈锋锐利,旁征博引,
恢宏恣肆,常以排山倒海之势,力冠群&ot;儒&ot;,不久,这位少年才子便名噪京城。
众人喝彩时的激动、才华展露时的兴奋,更促使他奋发攻读,锐意穷究,兼
收并蓄,博采众长。每次文社聚会,他常有宏论阐发,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相传
流布的是他那些诙谐机警的辩词对语,让人玩味无穷。
那次文社中论诗,争论今古诗的弊玻纪晓岚坚持古诗多&ot;病&ot;之论,说古人古
诗,若细心探究,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妥。吴惠叔相诘为难,脱口说道:&ot;杜牧《清
明》一诗,历代传为绝唱,请年兄你来批评,此诗弊病何在?&ot;众人听了,暗暗咂
舌。纪晓岚总不服人,见吴惠叔发难,抑制不住地兴奋起来,振振有词地说:&ot;此
诗有&039;病&039;,&039;病&039;在&039;上焦&039;,&039;头火&039;太盛,宜清其上。&ot;说完他狡黠地一笑。众人迷
惑不解,要他详细解释。他便继续说道:&ot;首句&039;清明时节雨纷纷&039;,不宜用&039;清明
&039;二字。诸君试想,如果别的时节下雨,而清明节反倒没下,这句岂不是&039;空了&039;。
若改为&039;时节雨纷纷&039;,哪个节下雨,便指哪个节了,岂不更好?!第二句&039;路上行
人欲断魂&039;,&039;路上&039;二字也属多余。请问,哪个行路之人,不在&039;路上&039;行走,没有
必要点明&039;路上&039;。第三句&039;借问酒家何处有&039;,&039;借问&039;二字更是不妥,路边有人,
可以问路,如若路边无人,这路怎么问呢?
&039;酒家何处有&039;,自有问意在内,则是有人问人,无人便是自问,这样最妥。
第四句&039;牧童遥指杏花村&039;,&039;牧童&039;二字更为欠佳。行路之人,见人即问,如遇到
耕夫、樵夫、渔翁、村姑等等,都要问的,哪有专拣牧童问路的道理;再说,还
可能一个人也遇不到,自己望见酒帘飘动了。只留&039;遥指杏花村&039;几字,则为有人
问人人答,无人也可自问自答。这样清理句首之后,便成为:&039;时节雨纷纷,行人
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039;。
赘瘤已除,简洁优美!&ot;
众人听完,哈哈大笑。大家不计较他的诗论、诗理是对是错,感兴趣的是他
这一席雄辩。这时,吴惠叔又用杜甫的《四喜诗》向他发难,说道:&ot;&039;久旱逢甘
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039;这样的佳作,有没有可挑剔的地方?
&ot;“有。&ot;晓岚不假思索,&ot;病与清明诗相反,是&039;上焦太虚,宜补其上&039;。应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