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光荣与荣誉两个词义的区别 > 第217章(第1页)

第217章(第1页)

激烈的战事进行到十二日,劣势的守军阵地就多处遭日军突破,由于没有预备队的逆袭支持,阵地出现了混乱残破的现象,大量的伤患根本无人后送医疗,通讯与后勤系统更是乱成一团。

这时候蒋介石也知道南京的防卫作战已经非常的危急,于是在十二月十一日,先通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以电话命令唐生智从南京撤退,接着蒋介石还不放心,亲自连下两道手令,要求唐生智相机率军撤出南京,以免守军全遭覆灭。

但是原本表态要决心死守的唐生智,在接到事关部队生死存亡的重大撤退命令之后,却没有即时地进行撤军参谋作业,一直拖到十二日下午五时,才匆促召开卫戍军事会议,军情被延误了超过二十四小时。

虽然郑栋国非正常的接替了唐生智,阻止了部队继续混乱,但是郑栋国是按照我第100集团军群主力南下全歼日军于南京城下的战略布置防御南京的,后来的唐自强也是贯彻了这是战略要点组织防御的。

而我的战略构想没有成功的实施,在想撤退南京的守军已经来不及了,日军已经渡江四面包围南京城了。

我的这个重大的错误,是造成南京的撤退行动出现严重混乱的主因之一。

在最后一次临时的卫戍军事首长会议中,有些部队的指挥官,因战事未能出席会议,唐自强宣布奉命撤退,真是令大部分的将领都感到事出突然,在仓促的状况之下,根本难以掌握局面与行动的变化。

其实撤退的参谋作业要比进攻更为精细,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唐自强下令撤军之时,南京城内的所有中国军队,除了第300师的一个整状团在防御下关渡口,其余的部队全部分散在城内无法联系。

卫戍司令部的命令根本无法传达,卫戍司令部无法掌握与各个部队继续的通讯,结果造成了南京守军陷入撤退的混乱之中。

在宣布撤退命令之后,司令部的守军匆促与草率地破坏南京城内主要的建筑物,但是由于根本缺乏完整的计划,除了全国最大的金陵兵工厂外,其余的建筑物也在后来的激战中变成了瓦砾。

1月22日入夜之后,南京城内火光冲天、浓烟密布,这时候已经流言四起,南京就已经出现撤退前人心涣散的乱象。

部分军队的高级军官的意志已经动摇,并没有监督设备的破坏与管制部队的撤退,就慌忙逃往下关渡江。

虽然事后证实日军只是小股部队,很快被歼灭了!但是影响是非常之坏的。

守卫南京的部队在主帅提前失去联系的状况下,只有各自为政,有些部队还不知道已经下令撤退,有些部队则出现溃散的情况,这是撤退时最大的禁忌,没有统一、完整的计划与步骤,会造成部队退却的全面失控

。因此除了六六军(军长叶肇)仍在保持掌控下,突围而走之外,大部分的守军与逃难的人民,开始大量盲目地涌向下关。

但是先前大部分的渡江船只已被集中管理,因此江边涌到了太多撤退的部队,渡江的船只当然严重不足,造成现场是一团混乱,在日军的追击炸射之下,中国部队自相践踏而死伤狼藉。

报告看到这里我慢慢的合上了报告,我没有信心在继续看下去了,我知道此时南京城内的巷战还在进行,但是过了今夜明天会如何那?在我接手的一个月来的时间里,最少有15个师的番号彻底消失了。

这些部队都是战至最后一枪一弹,惨烈程度令全世界震惊!

信誓单单出兵解围的我,成了最大的骗子,中国士兵们满怀希望的在抗击着优势的侵略者,中国士兵们知道,武龙将军是不会食言的,武龙将军是抗日名将,只要有他,南京就不会失守。

我清楚的了解蒋介石坚持防守南京的主张,原来也是政略的考虑优于作战的考量。

唐生智已在蒋介石身边多年,参与诸多重要的军政决策,而临危出任没有人愿意接的重任,当然是由其个人的勇气与决心。

但是唐生智过度强调&ldo;牺牲殉国&rdo;的作战指导原则,根本就不符合国家之持久抗日的战略指导原则,也不符合当时战场作战的需要。

抗日作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是设法在激烈的抵抗中,仍要保全战力,以达到维持长期作战的目标。

唐生智叫疲弱的国军部队,在临时的防御工事内,采取极为僵化与呆板的死守,即不准主动出击以扰乱日军的攻势部署,又没有掌控预备队进行防御决战,兵力原本已经不足,防守的正面又太广,当然容易让日军攻破防线。

唐生智这种没有战略考量的战场部署,实在是军事才能极差的表现。而部队撤退没有事先详细的安排,全城撤退与破坏重要设施的规划又不周密,更显出他军事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

南京的背水阵式,并非完全不宜防守,只要兵精粮足,是可以一战的,当年太平天国就苦守南京达五年之久。

而在淞沪会战之后,残破的中国军队极待整补,因此很难再打出精采的保卫战。

唐生智肯临危受命,固然是心志可嘉,但是其能力与体力都不足以担当这个责任,虽然这场战争,无论如何都是要以失败收场的,不过唐生智过于偏重&ldo;殉城&rdo;的战法,没有想到适当保持全军的战力才是中国抗日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