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光荣与荣誉两个词义的区别 > 第241章(第1页)

第241章(第1页)

万嘉国清了清嗓子说道:&ldo;虽然,在中日战争初期,国际社会中曾经比较公开支持中国抗日的是苏联,它甚至多次传出将与中国并肩作战的讯息,而在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苏联在前后三年内,总共提供中国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军火信用贷款(当然是中国要连本金带利息来偿还的)、售与中国可以装备三十个陆军师的火力以及一千架的战机,都是从新疆经甘肃进口。&rdo;

另外苏联派有军事顾问与飞机志愿大队,到达中国参战,目的是收集日军作战的战术与装备的情报。

而当时中国最为希望的,是苏联能够与日本正式作战,以减轻中国所受到的压力,但是苏俄则设法不断拖延与欺哄中国,所谓俄国将对日作战的计划,从头到尾都是空话。

因为斯大林支持中国抗日的战略目标,是绝对不希望全力武装中国以致于打败日本的侵略,苏联只是希望中国能够拖住日本。

让中、日的国力都受到大量的消耗,这样苏联才能轻易地从中日战争中,获得最高的利益,一方面日本的战力被中国严重的消耗,而无力威胁苏联,一方面中国受到日军严重的打击,使得中国民穷财尽、再起内战,苏联可以轻易地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要知道几百年来,对中国最有侵略野心与部署的就是俄国,继承帝俄的苏联怎会让中国发展强大,又怎能放过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

斯大林先利用中国抗日以消耗日军的战略,然后再回手介入分裂与弱化中国的手法,真可以算是及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策略精华之大成,更是标准的一石二鸟的谋略。

精明强悍的丘吉尔,他认为自己对英国的历史使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要全力使不列颠仍维持一个&ldo;日不落帝国&rdo;的规模,特别是必须保留它在亚洲的殖民地,并且要继续操控英方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基于这个大政略的前提,实力已大不如前的英国,不但要设法阻止中国在战后的复兴与强大,更要加速中国内部的政治分裂与内战,以防止中国将来成为亚洲各民族国家抗拒西方殖民主义的领袖。

邱吉尔当然非常注意苏联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因此他很快地就活学到了斯大林侵略中国的诀窍,并以青出于蓝的手法,加以翻新应用。

英国在战争期间一再对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美国只能给与中国战区最低限度的支持与援助!

目标就是让中国还能有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以将日军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沼之中,但却绝对不能给与中国充裕的援助,以免中国能击败日本的主力而于战后得到复兴。

在美援华的同时,还要设法制造中国内部的矛盾,并培养中国内部的分裂势力,这样纵使中国可以战胜日本,但是分裂的中国仍然无法成为亚洲的强国。

因而中国在抗战最艰苦的关键时段里,一直无法从对外通路中,获得充裕的作战资源供应,中国的国力因而加倍的消耗殆尽,自然就&ldo;确定&rdo;了战后的中国不可能强大复兴起来,于是英国就可以放心,继续在亚洲维持其殖民主义的利益。

因此苏俄与英国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立场,一直是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战略手法,当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们会给中国一点最低的援助,以防止中国放弃抗日的意志;但是一旦中国要有所振作,他们就会立刻卡住中国的命脉。

故此中国当时真正要面对的历史挑战,不只是日本正面的侵略而已,同时在背后,还要面对英苏这两个各怀鬼胎、继续进行侵略中国的&ldo;盟友&rdo;。

美国的立场则是处在&ldo;夹缝&rdo;之中,一方面美国是希望每个受到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侵略的国家,都能在国际社会正义的支持下,有力反抗侵略者的迫害。

不过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极看重其在亚洲的商业与战略利益。在中国艰苦抗战的初期,美国仍然依照美日通商条约,大量的供应日本生产军备与弹药的原料,以及提供日军飞机、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所不可或缺的燃料与石油。

结果使得日本的战争机器,能够在中国领土全速运作,当然日本的军国主义最后也把美国当成其攻击的目标。

中国抗日战争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就是以中国人民与国土的损失,换取等待国际社会加入并肩对日作战的时间。

这个战略的着眼点,是中国一旦获得世界其它国家参与共同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之后,她就可以结束孤军抗日的不利状况,并可获得盟国的作战资源协助,而将中国军队战力彻底地提升,以有效地全面打击日军,成为盟国当中的主力部队。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由于中国对外的通路,被日本与苏联所分别切断,盟国又一再地玩弄打通国际通路的策略,迟迟没有将作战资源,运到中国军队的手上。

结果虽然是中国与盟国共同参加反法西斯作战,但是她一直没有办法得到盟国所应许要供应的援助,因此中国军队也就无法展现应有的作战能力。

日本虽然切断了中国通往海岸的所有通路,但是由苏联经中国西北进入关中与四川的通路,仍足以输入中国抗日所需的物资,但是此时斯大林已经看出中国民族的坚忍毅力,因此史氏已知道中国绝对会不屈不挠地与日本奋战到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