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都是为家乡的事,应当出力。不过,&rdo;杨坊急转直下的转入本题:&ldo;粮船到了杭州,不晓得怎么运进杭州?&rdo;
提到这一层,胡雪岩的脸色,马上转为忧郁了;叹口气说:&ldo;唉!这件事也是失策。关城之先,省城里的大员,意见就不一,有的说十个城门统通
要关;有的说应该留一两个不关。结果是统统关了。这里一关,长毛马上在城外掘壕沟,做木墙。围困得实腾腾。&rdo;他一口气说到这里,喘息了一下又
说:&ldo;当初还有人提议,从城上筑一道斜坡,直到江边,作为粮道。这个主意听起来出奇:大家都笑。而且工程也浩大,所以就没有办。其实,此刻想
来,实在是一条好计;如果能够这么做,虽费点事,可是粮道不断,杭州就能守得住!&rdo;接着,又是一声长叹。
听得这样说法,古应春先就大为着急:&ldo;小爷叔,&rdo;他问:&ldo;照你这么说,我们不是劳而无功?&rdo;
&ldo;这也不见得。&rdo;胡雪岩说:&ldo;只要粮船一到,城里自然拼死命杀开一条血路,护粮进城。&rdo;
杨坊点点头,看一看古应春,欲语不语地;胡雪岩察言观色,便知其中有话。
&ldo;杨兄,&rdo;他说,&ldo;你我一见如故,有话尽请直说。&rdo;&ldo;是这样的,我当然也希望杭州的同乡,有一口活命的饭吃。不过,凡事要从最坏的地方去打算:
万一千辛万苦将粮船开到杭州,城里城外交通断绝,到时候,胡先生,你怎么办?&rdo;
&ldo;我请问杨兄,依你看,应该怎么办?&rdo;
&ldo;在商言商,这许多米,总不能送给长毛,更不能丢在江里。&rdo;杨坊说道:
&ldo;如果运不进杭州城,可以不可以请胡先生改运宁波?&rdo;原来他急于要见胡雪岩,是为了这句话。古应春心想:此人倒也是厉
害脚色,&ldo;门槛&rdo;精得很,不可小觑了他。因此,很注意地要听胡雪岩如何
回答。
&ldo;杨兄的话很实在。如果米运不进杭州城,我当然改运别处,只要不落在长毛手里,运到什么地方都可以。&rdo;说到这里,胡雪岩下了一个转语:&ldo;不
过,杨兄的话,我倒一时答应不下。为什么呢?因为宁波的情形,我还不晓得;许了杨兄,倘或办不到,岂不是我变成失信用。&rdo;
&ldo;宁波的情形,跟上海差不多‐‐。&rdo;因为宁波也有租界。江苏的富室逃到上海,浙东的大户,则以宁波租
界为避难之地;早在夏天,宁波的士绅就条陈地方官,愿集资五十万两银子,雇英法兵船代守宁波,及至萧绍失守,太平军一路向东,势如破竹,攻余姚、
下慈溪、陷奉化,宁波旦夕不保;于是英、法、美三国领事,会商以后,决定派人到奉化会晤太平军守将范汝增,劝他暂缓进攻宁波。
范汝增对这个请求,不作正面答复,但应允保护洋人,因此三国领事已经会衔了布告,保护租界;但陆路交通,近乎断绝,商旅裹足,也在大闹
粮荒。杨坊的打算,一方面固然是为桑梓尽力;另一方面亦有善价而沽,趁此机会做一笔生意的想法。
不过杨坊的私心,自然不肯透露,&ldo;胡先生,&rdo;他说,&ldo;据我晓得,逃在宁波的杭州人也不少。所以你拿粮食改运宁波,实在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唯一出路。&rdo;
&ldo;那末,到了宁波呢?如果不能上岸,又怎么办?&rdo;&ldo;不会的。英、法、美三国领事,哪一位都可以出面保护你,到那时候,我当然会从中联络。&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