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我们仨的人生启示 > 第25章(第1页)

第25章(第1页)

这件事我以为是由周总理领导的。但是我没有问过,只觉得江青&ldo;抓尖儿卖乖&rdo;,抢着来领导这项工作。我立即回答袁永拍说:&ldo;钱钟书病着呢。他歪歪倒倒地,只能在这屋里待着,不能出门。&rdo;

对方表示:钱钟书不能出门,小组可以到这屋里来工作。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们这间房,两壁是借用的铁书架,但没有横格。年轻人用从干校带回的破木箱,为我们横七竖八地搭成格子,书和笔记本都放在木格子里。顶着西墙,横放两张行军床。中间隔一只较为完整的木箱,权当床头柜兼衣柜。北窗下放一张中不溜的书桌,那是钟书工作用的。近南窗,贴着西墙,靠着床,是一张小书桌,我工作用的。我正在翻译,桌子只容一沓稿纸和一本书,许多种大词典都摊放床上。我除了这间屋子,没有别处可以容身,所以我也相当于挪不开的物件。近门有个洗脸架,旁有水桶和小水缸,权充上下水道。铁架子顶上搭一块木板,放锅碗瓢盆。暖气片供暖不足,屋子里还找出了空处,生上一只煤炉,旁边放几块蜂窝煤。门口还挂着夏日挡蚊子冬日挡风的竹帘子。

叶君健不嫌简陋,每天欣然跑来,和钟书脚对脚坐在书桌对面。袁水拍只好坐在侧面,竟没处容膝。周珏良有时来代表乔冠华,他挤坐在钟书旁边的椅上。据说,&ldo;钟书同志不懂诗词,请赵朴初同志来指点指点&rdo;。赵朴初和周珏良不是同时来,他们只来过两三次。幸好所有的人中没一个胖子,满屋的窄道里都走得通。毛主席诗词的翻译工作就是在这间陋室里完成的。

袁水拍同志几次想改善工作环境,可是我和钟书很顽固。他先说,屋子太小了,得换个房子。我和钟书异口同声,一个说&ldo;这里很舒服&rdo;;一个说&ldo;这里很方便&rdo;。我们说明借书如何方便,如何有人照顾等等,反正就是表示坚决不搬。袁辞去后,我和钟书咧着嘴做鬼脸说:&ldo;我们要江青给房子!&rdo;然后传来江青的话:&ldo;钟书同志可以住到钓鱼台去,杨绛同志也可以去住着,照顾钟书同志。&rdo;我不客气地说:&ldo;我不会照顾人,我还要阿姨照顾呢。&rdo;过了一天,江青又传话:&ldo;杨绛同志可以带着阿姨去住钓鱼台。&rdo;我们两个没有心理准备,两人都呆着脸,一言不发。我不知道袁水拍是怎么回话的。

一九七五年的国庆日,钟书得到国宴的请帖,他请了病假。下午袁水拍来说:&ldo;江青同志特地为你们准备了一辆小轿车,接两位去游园。&rdo;钟书说:&ldo;我国宴都没能去。&rdo;袁说:&ldo;钟书同志不能去,杨绛同志可以去呀。&rdo;我说:&ldo;今天阿姨放假,我还得做晚饭,还得看着病人呢。&rdo;我对袁水拍同志实在很抱歉,我并不愿意得罪他,可是他介于江青和我们俩之间,只好对不起他了。毛主席诗词翻译完毕,听说还开了庆功会,并飞往全国各地征求意见。反正钱钟书已不复是少不了的人,以后的事,我们只在事后听说而已。钱钟书的病随即完全好了。

这年冬天,钟书和我差点儿给煤气熏死。我们没注意到烟囱管出口堵塞。我临睡服安眠药,睡中闻到煤气味,却怎么也醒不过来,正挣扎着要醒,忽听得钟书整个人摔倒在地的声音。这沉重的一声,帮我醒了过来。我迅速穿衣起来,三脚两步过去给倒地的钟书裹上厚棉衣,立即打开北窗。他也是睡中闻到煤气,急起开窗,但头晕倒下,脑门子磕在暖气片上,又跌下地。我把他扶上床,又开了南窗。然后给他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严严地包裹好,自己也像严冬在露天过夜那样穿戴着。我们挤坐一处等天亮。南北门窗洞开,屋子小,一会儿煤气就散尽了。钟书居然没有着凉感冒哮喘。亏得他沉重地摔那一跤,帮我醒了过来。不然的话,我们两个就双双中毒死了。他脑门上留下小小一道伤痕,几年后才消失。

一九七六年,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去世。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地震,余震不绝,使我们觉得伟人去世,震荡大地,老百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

我们住的房间是危险房,因为原先曾用作储藏室,封闭的几年间,冬天生了暖气,积聚不散,把房子胀裂,南北二墙各裂出一条大缝。不过墙外还抹着灰泥,并不漏风。我们知道房子是混凝土筑成,很坚固,顶上也不是预制板,只两层高,并不危险。

但是所内年轻人不放心。外文所的楼最不坚固,所以让居住在楼里的人避居最安全的圆穹顶大食堂。外文所的年轻人就把我们两张行军床以及日用必需品都搬入大食堂,并为我们占了最安全的地位。我们阿姨不来做饭了,我们轮着吃年轻人家的饭,&ldo;一家家吃将来&rdo;。钟书始终未能回外文所工作,但外文所的年轻人都对他爱护备至。我一方面感激他们,一方面也为钟书骄傲。

我们的女儿女婿都来看顾我们。他们作了更安全的措施,接我们到他们家去住。所内年轻朋友因满街都住着避震的人,一路护着我们到女儿家去。我回忆起地震的时期,心里特别温馨。

这年的十月六日&ldo;四人帮&rdo;被捕,报信者只敢写在手纸上,随手就把手纸撕毁。好振奋人心的消息!

十一月二十日,我译完《堂≈8226;吉诃德》上下集(共八册),全部定稿。钟书写的《管锥编》初稿亦已完毕。我们轻松愉快地同到女儿家,住了几天,又回到学部的陋室。因为在那间屋里,钟书查阅图书资料特方便。校订《管锥编》随时需要查书,可立即解决问题。

《管锥编》是干校回来后动笔的,在这间办公室内完成初稿,是&ldo;文化大革命&rdo;时期的产物。有人责备作者不用白话而用文言,不用浅易的文言,而用艰深的文言。当时,不同年龄的各式红卫兵,正逞威横行。《管锥编》这类著作,他们容许吗?钟书干脆叫他们看不懂。他不过是争取说话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ldo;嘤其鸣兮,求其友声。&rdo;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ldo;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rdo;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钟书脚力渐渐恢复,工作之余,常和我同到日坛公园散步。我们仍称&ldo;探险&rdo;?因为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十五)

一九七七年一月间,忽有人找我到学部办公处去。有个办事人员交给我一串钥匙,叫我去看房子,还备有汽车,让我女儿陪我同去,并对我说:&ldo;如有人问,你就说&lso;因为你住办公室&rso;。&rdo;

我和女儿同去看了房子。房子就是我现在住的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我们的年轻朋友得知消息,都为我们高兴。&ldo;众神齐着力&rdo;,帮我们搬入新居,那天正是二月四日立春节。

钟书擅&ldo;格物致知&rdo;,但是他对新居&ldo;格&rdo;来&ldo;格&rdo;去也不能&ldo;致知&rdo;,技穷了。我们猜了几个人,又觉得不可能。&ldo;住办公室&rdo;已住了两年半,是谁让我们搬到这所高级宿舍来的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