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英军转守为攻。当时他们并无可调遣的空中力量,因此对战场环境不甚了解(谢巴之战是英军未实行空中侦察便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当地的沙尘、高温与海市蜃楼令英军手足无措。他们无法看见撤退的阿拉伯人,而土耳其士兵又在负隅顽抗。就在英军指挥官查尔斯&iddot;约翰&iddot;梅利斯少将准备下达撤退命令之际,他接到战报,称其部队已成功突破土耳其防线。他在之后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ldo;当时我焦虑到了极点,战报上说敌我两军均遭重创,不知能否继续向前推进。我已将最后一点兵力全部派上战场了,可形势依旧很不明朗。&rdo;[54]
72小时战斗过后,英军已疲惫不堪,再也无力追击撤逃的奥斯曼军了。交战双方均在为期3天的谢巴战役中损失惨重:奥斯曼军据称死伤1000人,英军损失1200人。战后,英军医疗队竭力救治伤员。据一位医务人员回忆称:&ldo;或死或伤的土耳其士兵被混在一起,整车整车地送来,那场面简直太可怕了。&rdo;[55]
虽然英军并未追赶落败的奥斯曼军,但这些疲于战斗的土耳其人在撤退过程中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他们的目标是撤至河上游90英里处的卡米希亚(khaisiya)驻地,途中却经常遭到贝都因部落的袭击。土耳其军官认为,这其中有许多正是逃离谢巴战场的&ldo;志愿兵&rdo;。对阿斯克里而言,阿拉伯部落的背信弃义更加重了战败的羞辱感。他在卡米希亚召集土耳其部下,怒斥贝都因人的种种行为,并称此次战败与这些人脱不了干系。像当年利比亚战争期间青年土耳其党人与阿拉伯部落并肩作战,共同抗击外来入侵者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了,未来亦不会有大规模的伊斯兰起义能从被解放的巴士拉扩散至波斯湾地区,更不用说蔓延到印度了。眼看着自己伟大的梦想就这样被无情地粉碎,最终,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选择在卡米希亚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谢巴之战意义重大。此后,奥斯曼军再无收复巴士拉的军事行动,英国在波斯境内阿拉伯河流域的石油利益亦再未受到挑战。除此之外,阿拉伯部落与城镇起事,抗击英印军占领巴士拉行省的可能性在当时亦被化解。德国与土耳其之前所希望的‐用一场奥斯曼军的决定性胜利掀起更大规模的圣战以反抗协约国‐也同样化为乌有,而英军对此的忧虑一扫而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英军指挥官称谢巴之战是&ldo;一战中的决定性战役之一&rdo;。[56]
重大伤亡加上长官自杀,驻美索不达米亚的奥斯曼军受到极大打击,军队士气降至冰点。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此次行动失败,奥斯曼军不仅未能成功驱赶驻巴士拉的英军,相反却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防守更加空虚,更难抵挡未来的入侵者。印度远征军被这次代价轻微的胜利所鼓舞,他们趁对方溃不成军之际,进一步向伊拉克内部挺进。5月,英印军向底格里斯河的阿马拉与幼发拉底河的纳西里耶方向推进。奥斯曼军被迫匆忙应对,以保巴格达免遭入侵。然而,奥斯曼军在谢巴元气大伤,又因千方百计想重振高加索地区的第三军团而长期兵员不足,使这次保卫巴格达的任务变得尤为艰巨。
1914年12月至1915年4月期间,奥斯曼军在三条战线上的进攻均以失败告终:萨勒卡默什之战令奥斯曼第三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杰马勒帕夏虽首度偷袭苏伊士运河未遂,但成功撤退,保住了第四军团的绝大部分实力;苏莱曼&iddot;阿斯克里企图收复巴士拉,最终一败涂地。这些战役说明奥斯曼指挥官的雄心壮志不过是一场春梦,但同时也展示了普通奥斯曼士兵的坚韧不拔,即使在最极端的环境下亦秩序井然。此外,圣战号召的局限性也在这些战役中暴露无遗。奥斯曼军在一处溃败后,当地穆斯林便战战兢兢,不敢与协约国为敌。协约国则认为,只要对奥斯曼军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便能将圣战的威胁永久消除。
协约国此刻对奥斯曼军实力产生了错误的估计,他们沾沾自喜地以为敌军不堪一击。于是,他们准备策划一场大型战役,令土耳其人永远退出一战。他们将目标锁定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以及通往这座古城的海上通道‐达达尼尔海峡。事实上,正是奥斯曼军在进攻萨勒卡默什时暴露出的弱点,才让英国军事部门首次考虑对海峡发动进攻。
[1]hewstra插n,thefirstworldwar,vol1:toar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335–357
[2]ulrichtrupener,ranyandtheottoanepire,1914–1918(prceton,nj:prcetonuniversitypress,1968),36–37;tafaaksakal,theottoanroadtowar1914:theottoanepireandthefirstworldwar(cabrid:cabriduniversitypress,2008),136–137,145–155
[3]关于收复1878年被侵占的三大行省的具体目标,参见i插elareynolds,shattergepires:theclashandllapseoftheottoanandrsianepires,1908–1918(cabrid:cabriduniversitypress,2011),171;larcher,laguerreturedanslaguerreondiale[世界大战中的土耳其战争](paris:etiennechironetberr-levrault,1926),383;edwardjerickn,orderedtodie:ahistoryoftheottoanarythefirstworldwar(westport,ct:greenwoodpress,2001),53
[4]djealpasha,oriesofaturkishstatesan,1913–1919(london:hutchn,nd),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