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见众人都没有别的什么意见了,表情也显得轻松起来,有些得意的说道:&ldo;今日朕大难不死,日后必定奋发图强振兴大唐,厚待诸位爱卿和百姓子民。今日之事,就暂且议到这里吧。汉王和诸将拼杀劳累辛苦,早日回去歇息。众位臣工也都去歇着,明白再行议事。&rdo;说罢,就大袖一拂,提脚朝内走去。
众人各自退去。
李世民将今日在场的大臣们都细细打量了几眼,算是留了个照面,以后碰到至少会认得。之后便和李晟、浑瑊等人离了这不伦不类的&lso;皇宫&rso;,往城中军屯而去。
众人一行走了几步,早已憋闷了半天的野诗良辅,忍不住骂咧咧的道:&ldo;刚刚那个蓝脸的怪物,真是不知好歹。居然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数落汉王殿下!依着俺往日的性子,便早早扑上前去,先撕了他那张鸟嘴,再将他撕成八瓣!&rdo;
李世民忍不住一笑,连忙招呼道:&ldo;噤声,休得胡言!&rdo;
旁边的李晟和浑瑊相视看了一眼,只作微笑,沉默不语。李世民看在眼中,心下寻思:他们应该是奇怪,我为什么会当着皇帝的面,与那个蓝脸怪卢杞对着干是么?今天我只是稍稍试了一下朝堂上的水,没有想到,果然够浑。那个蓝脸怪,没理由想不到这样对待李怀光,会遭致反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可他偏偏还要鼓动皇帝,不让李怀光入朝……他在想什么呢?而且刚开始我说让皇帝立刻召见李怀光,李晟和浑瑊也一致赞同,可当卢杞出来说话后,连他们二人都不发表意见了,还递眼色让我不要再争论。莫非这个蓝脸怪卢杞,眼下已经权势滔天,让李晟和浑瑊等人也深深忌惮?
李世民终究是经历了太多政治风浪的人,对于这些东西相当的敏感。心下寻思了一阵后,也算是理出了一些大概的头绪。转念一想,现在有个人又可以派上用场了。许多的事情,都可以从那个喜欢啰嗦的人口里问出来。
众人厮杀了一夜,回到军屯,都各自告辞回了自己军帐歇息。李世民回到帅帐,站在帐门口踮着脚尖盼人来的俱文珍欢喜接到,立马给李世民取来了热水饭食。
&ldo;俱文珍。&rdo;李世民一边卸着衣甲,一边对他说道:&ldo;今天本王可有好些个问题要问你。&rdo;
看到李世民平安归来的俱文珍乐不可支,忙忙答道:&ldo;殿下金口请开,小人知无不言!&rdo;
第二卷龙阙第42章第一次&ldo;上朝&rdo;
第二日清晨时分,李世民睡到自然醒来。厮杀了一整夜,困累不堪的他几乎睡了一个对时,总算是睡饱了。此时感觉一阵神清气爽,浑身上下又恢复了那种年青人的虎虎生气,四肢百骸仿佛有挥霍不完的精力。
李世民从行军卧榻上翻身而起,略略活动了一下身体,除了略微有些酸疼,没有别的任何不适。早早侍候在帐外的俱文珍,取来了热水供他洗脸,并马上叫人弄来了早膳。
城中饥荒解除,现在不仅人人得有饭食,李世民这个皇子的餐桌之上,更是出现了新鲜的鸡汤。闻着鸡汤的香味,李世民顿时感觉有些饥肠辘辘,抓起馒头喝着热汤,享受起重生之后第一顿难得的早餐来。
俱文珍在一旁垂头而立,始终是笑眯眯的。李世民一看到他,就想起了他昨天跟自己絮叨了大半夜说的那些话来。
其实要说起来,眼下的这个皇帝,至少从刚刚登基的时候开始,还是下了一番狠心要做出一些成绩的。可是说白了,李适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物,而且常常做些自相矛盾的事情。即位之初时,在少年时代就饱经战乱之苦的李适,还有是些志向,知道相当信任宰相和大臣的重要性。可后来渐渐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并形成了拒谏饰非、刚愎自用的性格。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使得眼下的朝政,即使偶尔能够呈现令人鼓舞的新气象,也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无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纷争使皇帝徒有宏图壮志,而不能实现救国兴邦。就短短的四年里,就有六七位宰相人事的变更。但奇怪的是,唯独那个卢杞‐‐俱文珍说,众人习惯背地里称他为&lso;蓝脸鬼&rso;的家伙,一直屹立不倒。从当初的与郭子仪等人对立,到现在的支手遮天,堪称奇迹。
直到现在,全天下人都知道,朝堂之上是以卢杞等人为首的一伙奸臣在把持朝政,唯独皇帝还对卢杞深信不疑大为倚重,甚至可以说是对他&lso;言听计从&rso;。这也就难怪,昨天李世民出来说了两句话以后,卢杞和一众大臣以及皇帝的反应会那么大‐‐因为一直以来,李谊这个不敢惹事的软蛋也是跟卢杞&lso;私交甚密&rso;的,朝堂之上,也几乎没几个人,敢跟卢杞这样对着干。
李世民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心中暗自苦笑:这下可就有意思了,我居然当众训斥了一个和我&lso;私交甚密&rso;、而且眼下在朝堂上只手遮天的人物。这个李适,真是个怪胎,凭什么就单单对这个蓝脸鬼言听计从了?昨天他说,今日再议攻取长安的事情,看看等下,又会发生什么。我这个手上没有一兵一卒、在朝堂上也没有实际权位的&lso;天下兵马大元帅&rso;,是该讲究一些策略了,先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再说……眼下朝廷最有实权的,已经不是当初贞观时的中书令、门下侍中与尚书六部的左右仆射了,而是像卢杞这样的&lso;同中书门下平章事&rso;的宰相。朝廷议事,也没有了谏官和史官什么事情,全无监督和指正,怪不得漏洞百出、朝政一片混乱。想我当年在位之时,有一批像魏征那样铁面无私的谏议大夫从旁监督,才换来了贞观朝时的清明政治……哎,眼下的问题,还真的不是一般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