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名将之死连环画 > 第156章(第1页)

第156章(第1页)

渔阳鼙鼓(1)

唐时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这是史家的结论。在初唐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后,姚崇又与宋璟联手,成就了唐玄宗的千古帝业,共同培育出开元盛世。都说盛世,那么当时到底强盛到了何种程度?杜甫有《忆昔》诗为证:  忆昔开元盛世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一句话,人口多,但都有饭吃,所以路上没有强盗,出行不必挑黄道吉日。这并非诗人虚夸,数据统计支持这个说法:开元天宝时期,唐朝搞过六次人口普查,最后一次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结果是全国8914709户、52919309人,相比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97年)的三百八十万户,翻了一番还多。  当然,这是表面现象。盛唐时期,举凡军事、科技、手工、文艺等等,莫不登峰造极。诗人岑参也可算是其中的成果。  盛极而衰。可惜的是,就在大家都津津乐道于盛世之时,衰败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止。当然,这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就像苹果,外面依然带着诱人的鲜红,但里面已经腐烂,随便戳个口,脓液便会喷溅出来,不可收拾。这组数据可为旁证:当时五千两百万人口中,只有14的人口、46的户,要交税服役,其余的都&ldo;不课&rdo;。也就是说,不足两成的人口支撑着整个国家。  这种政权,岂能长久。  直接戳破盛唐这颗烂苹果的,是安史之乱。  就在唐玄宗以为天下太平,可以高枕无忧时,东北边境上的安禄山正在茁壮成长,越来越胖。安禄山是胡人与突厥的杂种,外表憨直,内心狡诈。他患有严重的肥胖症,腹垂过膝(传说他与杨贵妃有私情。若真有其事,不知是不是胖子之间的惺惺相惜)。有一次唐玄宗开玩笑说:&ldo;这个胡人肚皮如此之大,不知里面都是什么东西。&rdo;他对道:&ldo;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rdo;赢得龙颜大悦。  这个脑筋急转弯安禄山对得不错。比起苏轼的一肚皮学问,和朝云的一肚皮不合时宜,还是安禄山的这个更加管用,能够消解唐玄宗的戒心。不过下面这个,就未免有点装疯卖傻:玄宗让安禄山拜见太子,他见了太子却不下拜。左右催促他拜见,他说:&ldo;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rdo;听了玄宗的解释,又说:&ldo;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rdo;这才拜见。  这回的装疯卖傻大约瞒住了玄宗,但没能瞒住太子李亨。比起乃父,李亨的眼神要好得多。问题是他当时还不掌权。安禄山为讨杨贵妃欢心,认她为母。玄宗与贵妃同坐时,他先拜贵妃,理由是&ldo;胡人先母而后父。&rdo;  凡此种种,都是安禄山的小伎俩。其实本来唐朝的历史可以改写,至少叛乱者可以不是安禄山,但很可惜,唐玄宗硬生生地让历史的河流改了道:公元736年,安禄山还只是平卢将军,在节度使张守珪手下,奉命征讨契丹,结果兵败,被奏请斩首。此前他入朝时,张九龄一见便对人说:&ldo;乱幽州者,必此胡也。&rdo;因此收到张守珪的奏章,他立即批示道:&ldo;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rdo;这只是宰相的批转意见,最终还要让玄宗定夺。玄宗看了张九龄的判词,不以为然:&ldo;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rdo;东晋名士王衍字夷甫,对时下人见人爱的钱万分鄙薄,从来不说&ldo;钱&rdo;这个字眼。他老婆生性贪婪,不信这个邪,就趁他熟睡时,叫仆人绕着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突然发现陷入钱的包围,行动不便,便叫来仆人,说道:&ldo;举却阿堵物!&rdo;把这些东西拿开。于是钱的称谓,就多了一个&ldo;阿堵物&rdo;。  据说王衍特别善于观察判断人,石勒十四岁时,在洛阳当小贩,&ldo;倚啸上东门&rdo;,被王衍看见,认定他将来会成为天下的祸患,后来石勒果然建立了十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后赵。大约唐玄宗不相信张九龄也有这等眼光,终未准奏,饶了安禄山的狗命,结果耽误了大唐江山。  如果说安禄山一直有不臣之心,就像张九龄对他的印象,那恐怕也是胡说。在这个问题上,杜佑的观点更加靠谱:&ldo;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凝,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rdo;野心总是随着实力的增长而膨胀的。安禄山造反,完全是实力增长的结果。  唐玄宗设置有九个节度使,兵力编制分别为:安西两万四千,北庭两万,河西七万三千,朔方六万四千,河东五万五千,范阳九万一千,平卢三万八千,陇右七万,剑南三万,外加中央掌握的十二万,共计四十六万五千人。后来安禄山身兼范阳(治今北京)、平卢(治今辽宁朝阳)、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兵力超过十八万,占总兵力的三成强,控制两成以上的国土。这样的人多数没有好下场:奸臣难免谋反,忠臣则会被人惦记,最终被包装成奸臣。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渔阳鼙鼓(2)

名将王忠嗣、奸臣杨国忠和太子李亨,先后上奏揭发安禄山。杨国忠起步之初,本来想结好胖子,但胖子敬畏李林甫,对杨国忠根本没瞧上眼,惹恼了这位政治新贵。别人杨国忠都能对付,安禄山实在太&ldo;胖&rdo;,而且又远在边疆,他一时还奈何不得,只有不断地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安禄山造反,杨国忠确实是推波助澜的角色。其心理不外乎此:激反安禄山,可以证明自己的眼力。当然客观地说,一味指责杨国忠也有失公允,他多少有点像当年的晁错‐‐如果晁错能容忍这个污辱的话。杨国忠的惦记,安禄山自然心知肚明。公元755年七月,他突然上表,要求献马三千匹,每匹由二人护送,并派二十二名蕃将统领。六千精兵进长安,那可不是好玩的。河南尹达奚珣建议推迟到冬天,并由官府配备马夫。这个建议被唐玄宗采纳,随即遣使晓谕安禄山,并说:&ldo;为卿新作一汤池,十月于华清宫待卿。&rdo;让他十月来洗温泉。使臣宣旨时,安禄山微微欠身,并不下拜,淡淡地说:&ldo;圣人安稳。&rdo;算是问候皇帝。又说:&ldo;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然诣京师。&rdo;  这事让安禄山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从八月开始,安禄山便开始犒劳士卒,厉兵秣马,做战前准备。然而除了其孔目、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这三个超级心腹,别人一概不知。十一月初六,安禄山举办宴会,酒酣耳热之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作战地图传示诸将。将军们一看,从范阳至洛阳沿线的山川形势、关塞要冲,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宴会结束时,这种地图人手一张,当然同时还有金帛之赏。  十一月初八,恰巧有使者从长安回到范阳,安禄山便伪造诏书号令诸将:&ldo;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rdo;次日便起精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大举南下,&ldo;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rdo;。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此时杨国忠反倒面有得色,声称:&ldo;今反者独禄山也,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rdo;这话唐玄宗爱听,深以为然;大臣们却只有面面相觑。  天下承平日久,不事武备,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早已消亡,内地州郡根本无兵可用。不仅如此,就连民间的舆论导向,也不再是&ldo;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rdo;,而是&ldo;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rdo;;更兼河北本来就是胖子的地盘,因此黄河以北迅速易色,只有平原(治今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得到反叛的指令,迅速奏报朝廷,唐玄宗这才得到确切消息。他赶紧委任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分守重要的战略节点。  此时正巧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他主动请缨,要求到东都洛阳,开府库募士卒,组织防御,玄宗随即任命他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赶赴洛阳靖难。同时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边令诚为监军,率飞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的部分军队,以及宫中出钱招募的关中新兵,共计五万,前往河南平叛。十二月初一,玄宗亲自到勤政楼,设宴款待荣王和高仙芝,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高仙芝随即率领大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军情紧急,封常清昼夜兼程赶到洛阳,十天之内便招募新兵六万。他派人拆毁洛阳东北的河桥,阻止叛军北攻洛阳。安禄山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河后,一路向东,兵锋直指洛阳。封常清立即率领部队,进驻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阻击。  封常清虽然不乏将略,但手下士卒都是刚刚招募的市井之徒,不但缺乏实战经验,甚至连起码的训练都没搞过;反观叛军,个个久经沙场,先头部队又以骁勇善战的骑兵为主。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叛军铁骑冲垮,大败西逃。封常清收集余部,二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三战于洛阳上东门,无一胜绩。  十二月十二,叛军攻入洛阳,局势已经无法逆转。尽管如此,封常清依旧不肯放弃,又率残部与叛军战于都亭驿,失败后退守宣仁门,希望迟滞叛军攻势。打到最后,彻底无望,这才指挥余部,推倒苑西城墙,向西撤退。为阻止叛军的骑兵,他下令&ldo;伐木塞道以殿&rdo;。  等退到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全部逃散,只有高仙芝所部孤悬于此。封常清赶紧建议:&ldo;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rdo;  这是彼时唯一的明智之举。高仙芝听取封常清的详细汇报后,对战场局势有了更加清醒的判断,决心以退为进。他下令打开仓库,将库存缯布赐给将士,带不走的全部焚毁,以免资敌,然后全军退守潼关。叛军的铁骑确实神速,一度追上唐军。兵败如山倒。此时的唐军士气已无,一触即溃,&ldo;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rdo;。  但尽管如此,唐军保存实力、占据潼关天险的目的已经顺利达成。他们俩立即整顿部伍,构筑防御,据险抗击,军心士气逐渐安稳。等叛将崔乾佑赶到,唐军守备已经完善,仓促之间无法攻击得手,只得退回陕郡。  叛乱初期,举国上下都还没从开元盛世的梦中醒来,不但杨国忠毫无凭据地乐观,大家都乐观,包括封常清。他主动请缨时的豪言壮语,可为凭证:&ldo;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rdo;然而经历洛阳一战后,他身为大将的头脑立即清醒过来,想赶回长安奏报形势,消除乐观轻敌情绪。但刚走到渭南,迎面碰上朝廷使者,宣读玄宗诏令:革除封常清官爵,以白衣身份在高仙芝麾下效力。  一句话,撤职留任,留党察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