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可能也怕暴露,隐藏在百姓们中间,想找到在哪都不行。
几个属官早就等着这么一问了,再没人冒出来,他们就要自己安排人上了。
就听咨询处那里铜锣一响,几个被临时从京兆府征召来的衙役鱼贯而出,往慈幼堂两边的墙上分别贴了两张布告。
上面黄底黑字写的满满当当,自有读书人被推出来,逐字阅读。
百姓们原本被铜锣声惊得安静了片刻,这会儿又都拥挤到布告旁边,都想听个热闹。
又是一声铜锣响,几个属官中声音最洪亮的开口了&ldo;各位且听我一句,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布告上的内容,回头若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再来问。&rdo;
简单来说,布告上就是列出了慈幼堂的规则。
第一,不管是健康的,还是生病的,或者是残缺的孩子,慈幼堂都可以收养;
第二,生病的孩子,慈幼堂会安排大夫看病,病好后可以由父母领回,也可以不领回,领回孩子需要支付诊费和药费;
第三,只要是送到慈幼堂且不再领回的孩子,签订文书后,可黍米半斗;
第四,将孩子送到慈幼堂,且决定不再领回的家庭,签订文书后,不可反悔,否则按年限返还用于培养孩子的银两;
第五,若有拐卖孩子送到慈幼堂的,一经发现,以犯罪论处,流放三千里;
凡此等等,一共十数条,如果真的实行,基本上应该可以杜绝农家生了女婴养不起而溺死的现象,毕竟可以换半斗黍米;另外对为了黍米拐卖孩子的也做了非常重的处罚,应该不会有人为了半斗黍米铤而走险。
如此这般都解释了一遍,那属官的声音已经颇有些嘶哑。
百姓们对此将信将疑,就有人问&ldo;真有这么好的事,孩子养不起,送到慈幼堂,还有黍米送?&rdo;
又有人道&ldo;生病的和残缺的孩子,慈幼堂真的也收吗?&rdo;
&ldo;那以后孩子生了病,是不是可以直接送到慈幼堂,看好了再回去?&rdo;
&ldo;你听清楚没,病看好了,领回孩子,要支付诊费和药费的!&rdo;
&ldo;要是□□还给黍米,那得花多少银子?&rdo;
&ldo;别是假的吧,是不是有什么大官要童男童女做法?&rdo;
&ldo;皇上嫡出的公主就坐在那里,还能有假?&rdo;
这样的言论处处都有人在说,属官中的剩余几位便分立几处,示意铜锣声响起,让百姓安静下来&ldo;静一静,静一静,这些问题我们随时可以解答。&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