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如此,项羽善于用己而不善用人。他的手下多为兄弟义气,好武斗勇之辈。少有范增之智却不能善加使用。同时,项羽也缺乏识才之能,没有什么伯乐式的惠眼,更少能给于别人足够的信任。他不识韩信之才,疑心于钟离昧等人,逼走范增,这都是严重的缺乏政治领导能力的表现。
可见,项羽虽有仁义之心,可对手下将士关怀有佳,却不能信任别人,不善识人用人。是个好老大,却不是个好领导。另外,虽然当时各方军队在战争中都有屠城的纪录,但项羽的屠杀显然最多,且是以屠杀拉一威胁对手,反而造成对手的强烈反抗。而汉军在最后垓下之战前的屠杀显然要比项羽成功的多。这也是他的性格问题。
总替来说,项羽的自有问题是他的性格以及过于年轻,且少时没有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的综合效果。
而下面,就要结合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既谈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又谈他政治领导能力不足所带来的麻烦,以及前面所说的政治环境不利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
由于田荣反判,项羽刚回彭城便马不停蹄的北上击齐。在原来的战略谋划已经失效的基础之上,项羽同时做出了军事上的全新战略重组。
楚汉战争第一阶段,项羽在军事上遇到的新环境和制定的全新战略是这样的:
政治军事环境:田荣并三齐威胁楚国后背,彭越谋反同样威胁楚国后背,赵国再次合并且背判。
在这一环境下,楚汉战争一阶段项羽的军事战略是先东后西。由于刘邦有三秦迁制,楚汉之间又有韩国缓冲,同时三楚王又在南方威胁刘邦东进。
所以,汉元年七月,项羽果断杀掉韩王成,该立郑昌,同时以韩国为中心构建扇形防御体系。以三秦和中原防线赢得时间。其亲率主力北上击齐。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对未来所将面临的两线作战是非常有预见性的。就项羽当时的战略计划而言,他将先攻齐、后灭彭越,再西向攻刘邦。项羽甚至明确意识到北方赵国将加入刘邦,而赵降,则魏处于秦、赵之见,必也会迫于压力参加功楚军团。所以项羽在防御体系中加强了北先防御,派龙且守北,同时重用殷王司马昂。
汉元年八月,刘邦进攻三秦,还定三秦。随后,刘邦命部将薛欧出武关向楚地进军,被楚军扇形防线南翼阻于阳夏。
汉二年四月,刘邦联合二秦、魏、赵各方反楚力量,趁项羽无暇西顾,先迫降河南王申阳,又煽动韩国内乱,再继而俘虏殷王司马昂,随之集合各路大军56万攻楚。在这样危机的时刻,项羽依然无动于衷。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不愿意在平齐未尽的情况下西出,因为这样会陷于两线作战的泥潭。对于项羽来说,其扇形防线的第一层被破,那还有龙且等人的第二层,而且还有三楚王的侧翼保护。事实上对于项羽来说,防线不是用来挡住敌人的,而是用来争取时间的。事实上,在军事教条中,防线的作用从不是挡住敌人。防线的作用有三:赢得时间,引导敌人的攻击方向,进攻的前沿基地。比如长城,许多人都认为长城是用来筐住自己挡住敌人的,其实那是不懂军事,是无知!
但是,由于英布背盟,使得共敖被孤立,吴芮又被挤在南疆且身体不好,这样,三楚的力量对刘邦东进已经构不成实质上的威胁了。也因此,彭城被彻底占领。才引发了彭城之战。
虽然一阶段项羽的战略计划没有成功,但出于纯军事观点来看,项羽的计划本身是正确的。齐国反抗和英布背盟是政治事件,而不是军事失误。所以,在一阶段,项羽的战略部暑是得当的。
第二阶段,一直是史学家疑问最多的地方。首先是项羽陷入了此前他一直在避免的两线作战,二是项羽坐视北方被韩信所占却不管。
在这一坚定开始的时候,项羽刚取得彭城之战的胜利,赵、魏、代等国再次倒戈。随后,齐国在田横的控制下得到稳定。
但问题是,魏、赵、代三国的倒戈是迫于彭城之战的损失以及项羽的军事压力,而非什么共同利益下的联盟,且始终没有派兵助楚。齐国更是统一的站在楚国背后,随时有可能再次作乱。也就是说,当时楚汉两方都缺少坚实的盟友。而由于英布畏罪判楚,四楚联合战线已经瓦解,共敖的临江国已经被阻于荆州一代,且处于战略包围之中。
在这有阶段的第一个问题是彭越。彭越本是第一阶段中项羽平齐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此前对齐国作战时间上的拖延以及西部防线过早因为英布而失效,最后,楚国对彭越&ldo;除敌难尽&rdo;使自身陷于两线作战之中。
在荥阳会战中,项羽始终在多线受敌的情况下牢牢的盯着刘邦本人,甚至没有开辟北方战场,看似失误,其实不然。
对于项羽而言,当时的楚军战线扩张,南要攻英布,腹地距彭越,如果再去与北方五国开战,实不可行,只能进一步分散兵力。另外,使北方五古国陷于与韩信的战争中也同样会带来主战场上楚军的安全。必竟北方五国对楚而言同样也是潜在的敌人。不过韩信出色的表现我想应该是项羽所不能完全预料的。
所以,项羽在楚汉战争第二阶段的战略很简单:南距英布,严守腹地距彭越,坐视北方五国混战,集中力量攻击刘邦、实现斩首、使反楚力量群龙无首,然后回师灭彭越,再北上渡黄河在华北平原与韩信进行最后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