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微笑不语,依然在那里打坐。朱棣一把把他拉起来:&ldo;本王跟你说话呢,你倒是听见没有啊?&rdo;
道衍和尚仍旧笑着说道:&ldo;只不过是死了一个急先锋而已,殿下不必介怀。&rdo;
朱棣道:&ldo;不必介怀?你可知道,我们在京城之中最大的眼线,就是顺王!&rdo;
道衍和尚道:&ldo;殿下可是知道佛道两家对百姓的态度有何不同吗?&rdo;
朱棣本想发火,我都快急死了,你还有雅兴讨论佛道的态度问题?可是转念一想,知道道衍和尚不会无的放矢,平静了一下情绪,说道:&ldo;还请大师告知。&rdo;
道衍和尚很是满意朱棣的态度,说道:&ldo;我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却是不管众生愿不愿意,故此常常强行点化,也有因此而酿成祸端的。道家则不然,讲究超然物外,修身养性,常常润物细无声,百姓虽然不会将它放在心上,却是无时无刻不受到它的影响。&rdo;
朱棣说道:&ldo;那又如何?&rdo;
道衍和尚笑道:&ldo;那么请问殿下,是佛家好,还是道家好?&rdo;
朱棣心想你这个和尚可是道家出身的,当真是天下奇闻,我说哪边好都是不合你的心意。当下说道:&ldo;各擅胜场。&rdo;
道衍和尚念了一声佛号,答曰:&ldo;看来殿下已经明白了。&rdo;
朱棣一愣,旋即说道:&ldo;你是说……陈友谅之死,我们还有好处吗?&rdo;
道衍和尚道:&ldo;陈友谅谋反,弑君未果,可曾与殿下商量?祭坛兵变之事,可曾有殿下参与其中?&rdo;
朱棣恍然,笑道:&ldo;对呀!这样父皇就不会怀疑到我的头上了。&rdo;
道衍和尚接着说道:&ldo;现如今我们的最大敌人就是陈凝之,他这次从朝鲜得胜归来,一定又在皇上面前搏了个满堂彩,要是圣上有心隐退,而直接禅位给朱允炆,那就大大地不妙了!而且,我们的盟友蒙古人对咱们不理不睬,虽说还没有闹到和朱允炆他们态度暧昧的地步,可是却不得不防。想一想,本来是一大臂助的蒙古人,到现在反而成了掣肘,牵制我们南下的兵力……这还不算和陈凝之穿一条裤子的朝鲜国。殿下,四面楚歌矣!&rdo;
朱棣嘴唇有些颤抖,双目瞪视着远处,表面上平静,心中已然是翻江倒海了……
………
蓝玉终于还是被朱元璋给赶去了扶桑国,同去的仍旧是上次在朝鲜一显神威的孙有道将军。刚刚发生祭天的时候陈友谅谋反之事,皇上就急急忙忙地把大将军蓝玉派到万里之遥的地方,不由得众臣不去思考这其中的含义。说实在的,陈友谅当时在祭台上大骂朱元璋的那些话,还是很深入人心的。徐达、刘基、胡惟庸,这几人到底是怎么死的,有心人不难察觉出来。因此上,这几日那真是人人自危,生怕被皇上惦记着,以前翘上天的尾巴都夹到腚沟里去了,生怕一不小心放了个屁,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唯一不担心的人,就是我们的大明驸马爷陈凝之。虽说当时参与陈友谅造反的也有明教的人,可是杨光志把所有罪过都揽在自己身上,在朱元璋面前以死谢罪,朱元璋念在杨光志父子均已丧命,又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陈友谅利用,也就饶恕了明教这次的谋反事件,但是严令陈凝之必须立刻重组明教,明教这个名字也不许再用,而是赐名&ldo;光明会&rdo;。陈凝之乐得如此,趁机将一部分不怎么服从自己的人剔除出去。还在他考虑要不要将这一部分人赶尽杀绝的时候,三花联盟传来消息,这些人已经被朱元璋给暗中除掉了!陈凝之再一次感受到了皇权的厉害,不过也没有对他们感到惋惜,因为每个人的道路都是自己选的,他们既然选择了和朱元璋作对,就得做好被朱元璋杀掉的准备。
陈凝之那天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抱着媚紫嫣回到府里的,反正醒过来的时候,就看到朱允炆站在自己的床边。
&ldo;大哥,你醒来了?&rdo;
陈凝之坐起身来:&ldo;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rdo;
朱允炆脸上有了凄然之色:&ldo;皇爷爷这次是真的病重了。&rdo;
&ldo;啊?&rdo;一向强势的朱元璋也会病重?在陈凝之的心中,朱元璋一直都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从第一次进宫亲眼见到朱元璋杀掉那个吓傻了的侍卫的时候的那种杀伐决断,再到后来对自己行踪的了如指掌,以及借刀杀人除掉刘伯温,通过自己的手害死徐达,布下大局栽赃胡惟庸,在陈凝之眼中,朱元璋就是一个政坛不倒翁,他也会病重?他会死吗?尽管陈凝之很是害怕朱元璋,可是一旦听到朱元璋也许就要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还是感到一种莫名地担忧。是害怕以后没有人罩着自己了,抑或是替朱允炆这个年轻的继位者担心?
陈凝之瞬息百念,想通了一些事情。既然是事到临头了,那就要想办法如何应对了。他向朱允炆问道:&ldo;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多吗?&rdo;
朱允炆道:&ldo;不多,除了你我就是李清李公公了。&rdo;
陈凝之点头道:&ldo;那就好,记得这个消息一定要封锁起来,不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开始动作了。据我所知,京城中的齐王朱榑就已经开始不安分了。可惜,这次除掉陈友谅的事情当中,李公公的风头太过,这一次就不能再派他出马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