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相持了几个月。曹军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也很疲劳,曹操有些支持不住了,准备退兵,但手下谋士劝他坚守。谋士许攸再次建议袁绍趁曹军兵乏粮缺的时候,派兵偷袭许都。袁绍不但不采纳许攸的建议,反而把许攸狠狠地责骂一顿。许攸一气之下,便投奔了曹操。
曹操在大营刚想脱下靴子睡觉,听说许攸来投奔他,赤着脚出去迎接,他高兴地说:&ldo;你这一来,我就有希望获胜了。&rdo;
曹操采用许攸的建议,立即召集谋士们商议,派曹洪等将军守好军营,自己率精锐骑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连夜向乌巢出发。沿路遇到袁军岗哨盘问,都说是袁绍派来增援乌巢的。袁军岗哨没有怀疑,便放他们过去了。曹军到达乌巢,放起一把火,霎时间,粮仓到处起火,浓烟滚滚。守备的袁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曹军杀得片甲不留,淳于琼也被曹军杀了。
袁绍听说曹操带兵偷袭乌巢,马上命令大将张郃去攻打曹营。张郃劝袁绍说,曹操既然派精兵偷袭乌巢,官渡守备也一定不会放松。袁绍不听。张郃和高览只好带兵出发,张郃在官渡腹背受敌,就投降了。曹军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袁绍和他的儿子仓皇逃过了黄河。
官渡之战,袁绍的主力已经被消灭,从此一蹶不振;曹军势力大增,乘胜追击,不久就统一了北方。
在这次战役中,袁绍虽然具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但是他骄傲轻敌,不能够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内部分裂,多次坐失战机,终于失去了优势,遭到惨败。
三国鼎立
黄巾起义后,各地割据势力迅速发展,东汉名存实亡。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领土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政权,他们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相互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ldo;三国鼎立&rdo;。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发展和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时,给了各地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充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之乱,带兵进京,废除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自任相国,独揽朝廷大权。这时在京师为官的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愿与董卓为伍,遂逃亡地方,号召州郡共讨董卓。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声讨,并推举袁绍为各地联军盟主。当联军进至洛阳以东时,董卓自知打不过联军,于是在公元190年,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就自动解散了。
在曹操与袁绍进行兼并战争时,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巩固江东势力。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屯兵新野,他兵力薄弱,地盘不稳固,然而有谋士诸葛亮和猛将关羽、张飞、赵云等辅助。公元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那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投靠刘表的刘备不得不率领部下退守夏口。曹操顺江东而下追击刘备,直逼夏口,并威胁孙权。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在曹操强大兵力的威胁下,孙权采纳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定联刘抗曹。周瑜率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会战。
第24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4)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回中原,南北相持的局面形成。曹操北归以后,向关中、陇西发展势力,把统一的范围扩及整个北方。刘备占据荆州的部分地区,并以它为根据地向西进兵取得益州。孙权继续巩固在江东的统治,并向岭南地区扩张。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在北方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在四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又在江东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三国鼎立期间,战争仍然不断,但三国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各自图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大大加强,这为以后的统一开辟了道路。
三分归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通过混战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懿是魏国最有才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谋,通过对吴、蜀的战争,他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事大权。然而遭到曹爽的疑嫉,迁为太傅,剥夺了军权。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他发动政变,剪除曹氏势力,于是魏国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他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魏国在司马懿父子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司马昭为了取代曹魏,计谋先灭蜀,后灭吴,统一全国,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因此,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便调动大军灭蜀。
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三国纷争的局面结束,全国统一。
曹操当政时,为争取世家豪族的支持,曾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曹操起用河内名门士族的司马懿,但未加以重用。到曹丕即位时,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曹丕死后,他与大将军曹真两人受命辅佐明帝。司马懿统帅劲师北伐西征,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并培植起自己的势力。曹氏的势力以曹真的儿子曹爽为代表,中央政权形成曹氏和司马氏两派政治势力,两派的党羽遍布朝野。明帝死后,司马懿和曹爽辅佐8岁的曹芳。曹爽将司马懿调任为皇帝的太傅,虽位高但无实权,就此谋夺司马氏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让出高官厚禄并称病在家,暗中却让儿子司马师夺取统领京师禁卫军的重要兵权。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听情况。司马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卧床不起,并胡言乱语,曹爽中计。第二年,曹爽陪同皇帝出洛阳城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调集重兵控制洛阳,并发布诏书,逼迫曹爽交出兵权,并处死曹爽及其家族党羽,独揽朝政,这就是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氏父子又陆续镇压其他的军事叛乱,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