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居住五口的英商缴纳进出口货税&ldo;均宜秉公议定则例&rdo;,中国若想增减海关税率,必须预先征得英国的同意,后来的条约又将中国海关税率大幅度压低,减少到5%到6%左右。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大大削弱了中国对民族经济的保护,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5)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中国人若与英国人打官司,如何定英国人的罪,须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再发给领事官照办,中国官员无权据中国的法律进行判决。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6)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如果中国以后有什么新的好处或方便给其他国家,也必须准英国&ldo;一体均沾&rdo;,&ldo;以示平允&rdo;。这一条被后来的侵略者广泛利用,只要一国与中国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其他国家都可分享其中特权,各国在侵华过程中结成了伙伴关系,已对中国造成了极严重的伤害。
《南京条约》签定之后,美国和法国接踵而至,强迫清政府与之分别签定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不仅攫取了英在《南京条约》中的一切特权,还获得了更多的特权。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封建社会制度也逐渐解体,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49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9)
太平天国运动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在英国军舰&ldo;汉华丽&rdo;(又译作&ldo;臬华丽或康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为支付鸦片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重旧税,农民无以为生,由此引发了一场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自幼博览群书,聪明好学。长大后渐明事理,对腐朽的清王朝深表痛恨。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落第,忧愤大病一场。他恍恍惚惚觉得自己上了天,历代圣贤为他剖腹换心,一位披黑袍的金发老人赐给他一把宝剑和一颗金玺,封他为&ldo;太平天王大道君全&rdo;,叫他斩尽妖魔,建立地上天国。
1843年,他组织创立了&ldo;拜上帝教&rdo;,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众多信徒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ldo;太平天国&rdo;。
起义军头裹红布,留起长发,众志成城,顽强英勇,所向披靡。起义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着日益腐朽的清王朝。洪秀全又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1853年3月初,太平军占领了重镇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称&ldo;天京&rdo;,把它当作太平天国的京城。不久,洪秀全颁布了&ldo;天朝田亩制度&rdo;,提出了&ldo;耕者有其田&rdo;的口号。
到1856年的上半年,太平天国已经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北和江苏的大部分地区,并先后击溃了清朝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但就在这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几位领导人为了争权夺势,竟不惜动用武力,刀枪相见。这场大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由强到弱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由此一步步走向了衰败。
这时,杨秀清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的实力增强了。他错误地认为建立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向洪秀全&ldo;逼封万岁&rdo;。
事后,洪秀全心怀极大不满,采取措施置杨秀清于死地,以防后患。很快,韦昌辉深夜到达天京,把杨秀清及其全家通通杀死。翼王石达开闻讯后,愤怒斥责韦昌辉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韦昌辉听后很恼火,又要派人去杀石达开。石达开吓得赶紧连夜逃走。直到11月,洪秀全为形势所逼,不得不下令杀了韦昌辉和秦日纲,好歹才平息了这场可悲的变乱。
韦昌辉被杀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辅政。不久,洪秀全对石达开又生猜忌,1857年6月,石达开一气之下,带领10多万太平军的精锐部队擅自离开天京,向四川进军。
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兵攻占了苏州后,便向上海大举进军。外国侵略者鉴于太平天国反对他们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毒害中国人民,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利益,就与清政府相互勾结,大力镇压太平军。
太平天国后期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势力发展到十几个省,斗争长达14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败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同英、美等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但是,太平天国毕竟给外国侵略者和清朝军队以沉重打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灭亡的进程。太平天国提出的口号和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和内心的呼声。
辛酉政变
1861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宫廷政变,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史称&ldo;辛酉政变&rdo;又称&ldo;祺祥政变&rdo;、&ldo;北京政变&rdo;。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权力的角逐,是清朝中央政府内部肃顺集团和奕■、慈禧集团矛盾的总爆发。
咸丰帝在位时,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咸丰帝与其弟恭亲王奕■因皇位继承问题而彼此不和,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