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间,广平王李豫收复了长安。3天后,郭子仪率军攻克了华阳、弘农二郡,又与回纥兵两面夹击洛阳城。叛军大败。收复洛阳后,肃宗迁回长安。不久,太上皇玄宗也从蜀中回到长安。
公元758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领20万兵马讨伐安庆绪。郭子仪连续打败叛军,安庆绪退到邺城固守。郭子仪与其他军队包围邺城,安庆绪陷入困境,急忙向史思明求救,并答应将大燕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率领范阳13万兵马,前去援救安庆绪。
唐军因为指挥不力,未能攻下邺城。史思明因为分赃不均,就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将范阳定为燕京。之后,他派儿子史朝义留守范阳,自己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连续攻占了汴州、郑州和洛阳。
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好杀。史朝义性情谦虚,爱惜兵士,所以很受将士们的爱戴和拥护。拥护史朝义的将士们杀死了史思明,立史朝义为皇帝。由于叛军内部互相残杀,从而严重削弱了叛军的势力。
两京收复后,郭子仪返回长安,肃宗非常高兴,他说:&ldo;大唐的天下能够保住,全是你的功劳啊!&rdo;当时大臣鱼朝恩嫉妒郭子仪,怕他功高望重,对自己不利,于是陷害郭子仪。肃宗听信谗言,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
肃宗去世了,代宗李豫即位。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西会合各路人马和回纥援军,联合讨伐史朝义。史朝义在唐回联军的紧逼下,走投无路,只得向北面的契丹逃窜。后来,史朝义在树林中上吊自杀了。
至此,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ldo;安史之乱&rdo;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统一局面被破坏,从而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德裕无党)。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四十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是从唐宪宗即位时开始的。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垍、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于是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启用被贬职的裴垍出任宰相。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ldo;牛李党争&rdo;的形成时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第3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3)
政治主张不同,是&ldo;牛李党争&rdo;的一大特点。过了几年,李吉甫死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当上了翰林学士。李德裕从小熟读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和他父亲一样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认为科举考试不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这时,李宗闵也入朝做了官。穆宗即位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在四朝元老、宰相裴度的推举下做了宰相。李宗闵这时也依靠宦官的支持,抢先做了宰相。李宗闵又向文宗推荐牛僧孺,把当时担任鄂州刺史的牛僧孺提升为宰相。牛、李二人大权在握,他们恨裴度举荐李德裕,便排挤他,使他丢了相位,被贬为兴元节度使。李德裕也被调往西川任节度使。
公元832年,李德裕因功绩显著再次任兵部尚书,后又被贬为镇海节度使。
唐文宗和郑注、李训策划的杀宦官的计划失败后,文宗不久因病去世,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又当上了宰相。公元843年,他平定了刘稹的叛乱。刘稹是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侄儿,刘从谏病死后,他要求袭任节度使,朝廷没有答应,便发生了反叛。李德裕平叛后,上奏唐武宗,说刘从谏在牛僧孺、李宗闵为宰相时,曾来朝廷,牛李二人不仅不将他留下,反而给他宰相头衔,让他回去,这是放虎归山,所以刘稹反叛,责任在牛李二人。武宗听了大怒,把牛李两人都贬到外地去了。
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做了皇帝,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对朋党之争非常反感,武宗时期的大臣一律被贬职。宣宗听政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贬了官。一年后,又把他贬为潮州司户,后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后死于任上,牛僧孺任太子少保,公元848年就病死了。李宗闵在武宗时被贬到封州,宣宗任命他为郴州司马,他还没离开封州就死了。
朋党之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级内耗的争斗,而且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之,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们只知互相倾轧,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