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一齐沿着栈道向岸边走去。到得陆地,这才将)e骑上,随着大车一路而去。
栈道端的那些管事从人,此时正与一些辽东人商量了几句,便开始招呼民夫卸货。这次,这些吴家从人可是省了不少心思,只管手拿清册在一旁清点便是,至于别的,全都由哪些人代劳了。这在吴家做事这么多年,这还是头一次行商运货如此轻松。
不过,这轻松可只是相对而言。因吴家此次仅粮食便运了一万石,此外还有不少布匹、瓷器以及江南的种种杂货,什么烧酒、折扇,什么兔毫笔、琉璃灯、柳箱、藤枕,纱巾、蒲鞋等等林林种种怕不下数百种,光是那笺纸,便有杏红、露桃、红天、水碧以及金缕等五色品种,至于如刺绣一类的手工绢纺织物,也都带了来。当然,这数量倒是不多,算不得大宗货物。但论及价钱,可也得是翻倍的利了。
这些江南常见之物,本是打算送给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的礼物,吴老爷与袁应泰这也有多年未见,若不是因此一事,怕互通讯息的时候也是不多,是故这些也算是寻常礼物。当然,一向重商的吴家也不会放弃做买卖的根本,这带了来的,除去粮食算是投了苏翎所需,其余的琐碎物什,可也一向是辽东大户人家争相购买的稀罕商货。
更为稀奇的,也有。这些船中,还有整整两套家具。按说这辽东不乏木材,家具也该不会带到辽东来贸易,但这两套足以装饰两座宅院的家具,俱都是黄花梨木、紫檀木等打造,就算在江南,也是大户人家必备之物。这辽东可没法找这两样木材,说稀奇倒也罢了。但这两套家具,倒是不是用来卖的。
其中一套自是送给袁大人的礼物,另一套嘛,则必然是给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安家所用。至于这里面有没有与苏大将军的新婚喜事相关的用意,倒是外人所猜不到的了。当然,吴九奎与吴琪雪倒是知道此次辽东之行的货物清单中有这些东西,但也没有过多去想。往辽东运送一万石粮食,就已经是吴家以往从未做过的事情,这些小事,也就不奇怪了。那吴九奎虽说跟着吴老爷日久,知道吴老爷的脾气,这凡是必然有其用意,但此次倒也没多想什么,所谓相机行事,自然也有等那苏大将军看了这批礼物之后在再做打算的意思。
海港码头上的栈道并不只有一条,吴九奎等人所见,只是其一而已。还有数条,是在那些船只抵达岸边时,才被发现的。想必是为了处置类似次日这般海船等待靠岸的浪费,是故这些栈道相隔有数里之远,也难怪吴家主仆都未看到。
这批货从船上卸下来,足足用了两日,这还是胡世云、严正安紧急调派的结果,至于那另一队船,还要登上一些时辰。这已经算是最快的速度,短短几日间卸下一百多艘大海船上的货,在当今大明朝可也是少见。且不说栈道上那些民夫都算是训练有素,手脚麻利,再加上协调有方,倒显得仅仅有条,丝毫不乱,但那一艘艘海船靠上、离去,却要花更多的功夫,还得避免彼此碰撞,那其中的小心、谨慎,自是外人所不能体会的。
当然,这些吴家管事的年轻从人忙这些份内之事,也没出什么岔子,晚间尽管点燃火把继续卸船,却也得到了精心照料。吃食等等琐事,在胡世云、严正安的安排下,相应的人手都算是做熟了的,这头几天,吴家上上下下的人,倒是对辽东的第一印象,颇具好感。
当然,当吴琪雪与吴九奎乘大车离开时,那些身具功夫的护卫,却有些犯愁,此时有五十多人聚在一起,这些人是专为护卫吴家小姐的,那些货到不用他们帮忙看守。这大车一离开,护卫们便在吴九奎吩咐的那人的招呼下,分做数批远远跟了上去。五十多人一起行动,怕让人看了,不起疑才是怪事。
那吴琪雪与吴九奎坐在车里,待车一动,才仔细打量着大车内部的装饰来。这是一辆四车,在大明朝境内还是鲜见的代步工具。不过,显然这四车要比常见的两轮平稳、宽敞,吴九奎与吴琪雪各坐一方,还能再坐下几人,估计能坐下六到八人的样子。
大车除了两面上下的帘幕外,还开有四个小窗,贴着窗纸。吴琪雪待车一动,便耐不住摘下了帽子,露出姣好面容来。看到小窗上的花纹,吴琪雪好奇地伸手拨弄着,却发现那窗是可以开合的,便掀开一条缝隙,向外张望着。这冷风一吹进来,吴琪雪才发觉车内比较暖和,便四下打量着,发觉那热气是从脚下传来的,略略俯身一瞧,便看到一长条的火槽,似乎设计别有窍门,这既闻不到烟火气息,却又能取暖。
吴九奎间吴琪雪那般查看,也俯身瞧了一眼。
&ldo;九叔。&rdo;吴琪雪低声叫道:&ldo;你瞧,这车子可算是稀罕物?&rdo;
吴九奎也打量着四面木壁,且伸手摸了摸,感觉光滑无比,显然打磨精致。两人的座位上都铺着丝绒软垫,坐着十分舒适,便说道:&ldo;四车倒也不难,只是谁家用的这般大的车?这像是专门供多人乘坐的。&rdo;
吴琪雪低低笑道:&ldo;也是,做得起这样的车的,也该算是大户人家,大户人家里,又有哪个是这么多人挤在一起?&rdo;
这话正理,大明朝上上下下,这尊卑有别,主仆有差,就算是朝中大员,也要分个品级、爵位的,哪儿还能坐在一起?就算是大户人家内眷,可也很少有女主人带着这么多人一起乘车的。至于一般人家,也没必要打造出这样奢侈的大车来,也没什么用处,还不如就做个两轮车,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