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重生六零纪事 作者打字机n号 > 第116章(第1页)

第116章(第1页)

农村人普遍都有重男轻女的风气,主席都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男女都平等了,这个风气可要不得。

&ldo;不是,大娘你误会了,阮阮是跟着他叔叔一家生活去了,她叔叔家条件好,她以后也能少受点罪。&rdo;

江大海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只是老太太的话也没错,他虽然喜欢几个女儿,可是最看重的还是小宝这个儿子,这重男轻女的帽子,他戴着还真不怨。

&ldo;哎,条件再好有什么用,这隔了一层的亲戚,还真能像亲生父母一样用心了。&rdo;翁老太叹了口气,显然想到了自己现在的问题,&ldo;不过现在世道变了,这亲生父母,也不一定靠得住了。&rdo;

老太太眼里闪过一丝黯然,看了看在自己怀里睡的正香的小孙子,一阵怜惜。

江大海以为老太太在说他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嘴拙地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能想办法转移话题。

&ldo;大娘,你的行李呢,我帮你拿吧。&rdo;

&ldo;啥行李,都送给这几天让我借助的老乡了。&rdo;

老太太摆了摆手:&ldo;你叔和小宝他们在哪坐着呢,咱们也快过去吧。&rdo;

江大海应了一声,在前头带路,只是后知后觉才想起老太太话中的问题。老太太那两大袋东西不都是给她那媳妇带的吗,怎么现在又都给老乡了?再结合老太太刚刚那表情,恐怕这找媳妇的事有了变故。

&ldo;翁奶奶‐‐&rdo;

江一留看了看跟他爸一块过来的老太太,想起老太太热情的性子,这脸顿时就疼了,显然在火车上那些天,被老太太捏怕了。

不过有老太太这么个爱说话聊天的人在,火车上的日子也不会无聊的,也能冲淡些阮阮离开的悲伤,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江一留心里想着,可是之后的发展出乎了他的意料,从上火车到晚上大家都要睡觉了,整间包厢都安安静静的,几乎没有人说话,这一下子转了性的老太太让江一留纳闷不以。

这次运气不错,整间包厢就他们几人,活动也更方便随意了些。

&ldo;你说这人心怎么就变得这么快呢?&rdo;

大家伙关灯睡觉的时候,抱着小孙子睡在下铺的老太太忽然幽幽的来了这么一句,原本就因为阮阮的离开没什么睡意的人,顿时都清醒了。

第96章知青

几人都发现老太太今晚的举动有些怪异,只是大家毕竟只是点头之交,这种隐私的事也不好问,不过,大伙心里有数,老太太这副模样,应该和她口中温柔贤惠的媳妇秀秀有关。

现在只是七二年,知青回城的大爆发是在七九年。

这场席卷了整个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并且对整个社会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当年的知青,多数人都受过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也有极少数人受过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他们一部分人是正真保含着想要更好建设国家的愿望自愿下乡,有一部分是被迫下乡,类似那些文革中被批斗的城里人,他们的子女基本只有下乡一条路可走。

无论是自愿还被迫,离开熟悉的长辈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去一个艰苦贫瘠的土地上奋斗,激情过后,就是无尽的恐慌和后悔,几乎所有下乡的知青,他们之后的人生就是在回城的路上绞尽脑汁。

几年过去,回城的希望似乎越发渺茫,当初的知青又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七九年,当局同意知青返乡时,许多当年离开父母时的孩子,都已经结婚生子,在异乡组建了新的家庭。

回城的政令一下达,已经熄了回城之心的知青又燃起了希望,一边是富裕的大都市和父母,一边是回城无望后娶得妻子,生的儿女,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抛弃了后者。

多少的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孩子才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或是父亲,又有多少知青为了通过审核,拿到回城的通行证,付出了许多难以言说的代价。

知青回城的影响,直到之后几年都还持续着。可以说,知青下乡运动像一道伤痕,在历史的进程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多少血和泪,淹没中国的土地上。

&ldo;她成了大学生了,看不上我儿子了,我也可以理解,咱也不是那种不要脸的人,她不想回去,我也不会硬拖着不放。&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