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rdo;
推开大门,随着门轴&ldo;吱呀&rdo;一声怪叫,一缕阳光穿过洞开的大门,射入那还黑漆沉沉的书屋之中。微尘在阳光耀目中不停翻腾,轻风吹入将挂在书屋两侧的遮挡尘埃的帷幕荡起。一名仕子,头戴纶巾,腰佩长剑,身着白衫,玉面含笑,举步跨入门槛,轻轻拂去那从屋内飘荡过来的几缕丝幔,就着这些微光芒,抬眼四顾。
正对书屋大门墙壁之上,悬挂着一幅古篆,上书&ldo;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rdo;,字迹苍遒有力,力道直透纸背。左右悬挂一幅用行草所书的对联,作为&ldo;三更有梦书当枕&rdo;,右为&ldo;一生无求笔作舟&rdo;,潇洒跳脱,轻灵飘逸。落款为&ldo;升泽三年岁未之秋,布云书于鸳江之畔寒江书屋&rdo;。书屋两壁则是密密麻麻、直逼屋顶的一排排书橱,挤满各式各样书籍典章、名家字画。
那仕子正看得如痴如醉,心驰神摇,门外一个苍老声音长声道:&ldo;嶷贤啊,我这寒江书屋,实是我精华所在,汇集古往今来各式典籍不下二十万册,名家字画也不少于五千幅。我汤布云已尽我此生之力,维望能使我大夏精髓能传存千古,不毁于兵祸天灾,也不会散失四方啊。哼,百年之后,只要有人还记得我汤布云之功,我心也足矣。&rdo;,随着话语,一个仙风道骨,精神矍铄的老者跨入书屋。
那仕子正是李见秀,前来拜见他的恩师,金陵名士汤化龙。汤化龙,字布云,吴州宿阳人,曾任柳州鸳江太守,故也被人称作汤鸳江,乃是当今有数的一代大儒。后辞官不做而专心收集各式典籍,二十余年方建成在这江南儒林赫赫有名的寒江书屋。后又再度被征为江南学政,而李见秀乡试头名中举,主考官正是汤化龙,是以曾投递名帖,自居学生。但李见秀不喜这官场黑暗,虽得举人之衔,可却未出仕做官,但是每日纵酒放歌,流连勾栏,与一帮秀才仕子吟诗作对,也与一些金陵的不如意的官员交往,其中就包括赶往天最上任的前任金陵别驾耿思俭。还有三日,就是汤化龙六十大寿,身为他的得意弟子,李见秀自不待然的要赶来侍奉左右,以谢师恩。
听到师尊将这书屋引以为傲的欢娱之情溢于言表,李见秀当然毫不吝啬,赞美之言琅琅不绝:&ldo;那当然。师尊之功,功在千秋,一般俗人又有多少能解?我大夏文化,上承炎黄,千年以降,一脉相传,正是如师尊这样的大儒整理经典,去芜存菁,方能将我华夏文化发扬光大,日耀四方。此等盛举,泽被万世啊。弟子若能在其中尽一份心力,也就足矣。&rdo;
汤化龙哈哈大笑,拈起已花白的胡须,仰天大笑起来,伸手拉住李见秀的手来,一一细细指点他的得意收藏;李见秀边听边点头,躬身受教。汤化龙喜见孺子可教,更是心怀大畅,琅笑不止。
这时李见秀走到一幅图前,细看之下,立刻被画面吸引住了心神。只见画上正是一幅战争的图画,烟焰张天,基调暗红,一身披奇特铠甲的巨人身在一四轮战车之中,浑身被万丈金光包围环绕,棱角分明的脸上怒意勃发,立在战车之上神威凛凛如天神下凡;他的身后紧随千军万马,都挥舞兵器,大张嘴巴,似在嘶声呐喊。和那天神般的巨人对垒的敌人却隐在黑暗之中,惟有两支亮如火炬的眼睛精光四射;四周阴云氤氲飘绕,那层次分明的黑暗如有魔力一般深不见底;仔细看去,却又可以看到隐在黑雾之中的万千兵士,正刀枪齐举,竭力抵抗。两军对垒处,人仰马翻,血流遍地。整个画面在血红基调下却又给人明暗分明的感觉,那蕴在画卷之中的惨烈血腥扑面而来。这画是如此神奇,将那颜色使用的是如此之好,那画中所蕴之意,直接明了,惨烈悲壮,李见秀呆怔在原地,哑口无声,没有再接上汤化龙的话茬。
汤化龙滔滔不绝的说了一会,突然发现再没听到李见秀的声音,不由回头,却见李见秀呆在原地,凝视着手中画卷,神情肃穆。汤化龙不禁好奇,一看那画本来所在位置,微微点头,低声道:&ldo;嶷贤,你手中所拿此画,就是赫赫有名的《兵车行》,后世又有人叫他《天地干戈图》,相传是出自前朝画圣王诺之的手笔;不过我考证后发现这幅画绝对不是王诺之所为。你看那画中的细微之处,惨烈悲壮,血流横飞。如此写实的手法,绝对不是号称写意大家的王诺之所画。倒是后来我通过一些考据,发现这幅图更符合,恩,光明宗的教义;所以我又冒险去探查了一番光明宗的来龙去脉。哼哼,如果我的考据不错的话,其实这幅流传世上被称为《兵车行》的画恐怕应该叫做《光明王破黑暗界图》,恐怕是当年七国纷争时,光明宗内的某位无名大师假托画圣的名义所作而流传于世吧。&rdo;
李见秀听到汤化龙提到光明宗,暗自心中一凛。他自小博览群书,又多年仗剑江湖,游历在外,对光明宗还是比较熟悉,此刻仔细看去,却是从画中隐隐感觉到了那份虔诚和狂热。不由暗自低吟起他从江湖听到的光明宗的教义:&ldo;熊熊明焰,光耀界间;怜我世人,生又何欢;我起锄恶,死亦何难;苍天喑暗,光天重现……&rdo;,神态间显得有点如痴如醉,显出悲天悯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