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勒尔继续报告:&ldo;据海军和空军一些部门的报告,他们的航母和b-2隐形机在执行任务时探测到从空间向他们发射的大功率雷达锁定波束,现已证实这是中国最近发射的雷达卫星干的。&rdo;
布赖斯疑惑道:&ldo;中国不是早在上世纪末就发射卫星以探地雷达来探测地下工事的吗?据说探地深度还很惊人呢。现在他们又有什么新的进展了吗?&rdo;
&ldo;是的,最突出的是2条。卫星装备的是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可以跟踪、锁定大批的目标。隐形机最怕自上而下的探测,b-2对雷达波还好一点,但是中国人肯定在卫星上装置了他们最先进的热成象仪,还是能探测到它的。至于f-117那就几乎失去隐形能力。金龙电池使大功率发射有了可能,我国首先研制成的金属电池肯定也将首批装上雷达卫星。它们平时靠太阳能电池板向电池充电,只是飞越战区上空时才开机。
&ldo;第二条,这些卫星多次大范围地变轨飞行,可以大大提高监视战区的频度。他们在微动量推进器的研制肯定有了突破。这还预示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卫星监视系统。&rdo;
总统不解道:&ldo;他们只是在坦桑尼亚和南越建立了大功率探测系统,怎么能覆盖全球呢?难道是依靠那些探测船?&rdo;
马克勒尔叹了口气:&ldo;他们已经在古巴初步建立了卫星探测系统,名义上是卫星地面接收站,以收看气象卫星图像的。&rdo;
在座的自然明白在西半球的这个点,对中国的全球卫星探测网络意义重大。
&ldo;我们截获的情报显示,中国人还在探测设备的小型化上下了功夫,他们在驻外使馆的屋顶上装设的相控阵雷达都可以探测大片空域的空间目标。通过他们自行研制发射的通讯卫星,把整个探测网络全部连接了起来。&rdo;
各国的使领馆都负有获取情报的责任,我国利用使领馆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位置构成全球卫星探测网络也无可非议。
&ldo;中国并非仅在空间武器上投入巨大力量,我们昨天拍摄到了1架预警机停在他们的&lso;安徽&rso;号航母上的照片…&rdo;
小克利夫兰上将已经得知此事,还能不动声色,布赖斯可坐不住了:&ldo;前苏联造了好几条航母都未弄出1架实用的舰载预警机了。法国的航母也只能买我国的e-2,英国的航母没有弹射器,e-2都无法起降。&lso;安徽&rso;号不是也没有弹射器吗?&rdo;
&ldo;这架舰载预警机有2个电动螺旋桨,卫星拍摄到了它的飞行热图像,显示飞机的后部有一台喷气机…&rdo;
总统又急着打断了他的话:&ldo;前苏联也试图这么搞不是没有成功吗?&rdo;
小克利夫兰出面解释了:&ldo;为了增加留空时间,舰载预警机只能使用高效率的螺旋桨推进。如果增加一台仅在起飞时使用的喷气机,增加了重量、挤占了宝贵的体积,又增加了复杂性,效能就太低了。中国人采用了&lso;红蜂鸟&rso;超轻型战机的那种电磁tvc发动机,在起飞时可以增加推力,使它能在滑跃甲板上升空,在巡航时可提供转向和俯仰力矩,因此可以去掉预警机特有的复杂的尾翼。它的天线圆盘是固定的,采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比e-2d要高。为了照顾以前的投资,我们一直没有正式投产e-2f预警机,它是使用相控阵雷达的。不过全部淘汰老的e-2费用很高。&rdo;
总统急了:&ldo;我军绝对不能在这项关键技术上落在后面,这关系到海军的声誉。老的e-2d卖给外国好了。我们要多长时间能拿出e-2f?&rdo;
上将心想,海军早就提出要改掉机械旋转的雷达天线,改为电扫描的相控阵雷达,还不是你们这些政客在拖延吗。中国难道只有这一项&ldo;关键&rdo;技术领先吗,金龙电池、瓷钢、镁钠合金、钨网装甲哪一项不关键呢?不过嘴上当然不能这么说:&ldo;只要国会批准3个月我们就可以拿出e-2f,当年我们制止以色列向中国出口&lso;费尔康&rso;,现在可以让他们得到一点补偿了。不过为了使用新研制的金属电池彻底改造舰载预警机,那么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rdo;
总统命令道:&ldo;先把第一架作为研制项目,把以色列的东西马上买过来,那不用国会批准。那些议员马上会认识到中国的威胁。电动型的也要加紧搞,看来在台海危机中是用不上了。海军要马上评估中国舰载预警机对台海危机的影响。&rdo;
总统经济顾问罗宾教授:&ldo;中国不但在军事技术上接连取得突破,让台湾承受重大的压力,而且在至关紧要的民用技术上的突破将给台湾更沉重的打击…&rdo;
布赖斯插话道:&ldo;阁下是说前些天中国公开的平面单晶硅生长技术吗?情况真有兰德公司研究员说的那么严重吗?&rdo;
在座的,包括总统在内的人都想听听这位经济权威的高论。
&ldo;大家都知道芯片生产的重要性,pc机只是它的一个大用户,那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大致的生产步骤是,在高温结晶炉内拉制出圆柱形的单晶硅,再切割成薄片打磨后,再进行蚀刻,再切割成一块块的小芯片。从这一过程可以知道,拉制出的单晶硅圆柱的直径越大,每片芯片的成本就越低。台湾控制着世界上很大份额的晶片生产,直到本世纪初,台湾才允许向大陆转移8英寸园晶的生产技术。自己则转移到12英寸的生产线,以此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