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那些新问题,那么克什米尔就是既老又难的大问题。以往对巴基斯坦拥有很大军事优势时也未能压服对方,现在情况反转了,自己的军力急转直下,核武器已经荡然无存,巴基斯坦挟优势的军力又陈兵边境试图吞并克什米尔了。由于中央政府的力量弱化,旁遮普独立运动和锡克教武装也在蠢蠢欲动。新德里的政客们总算明白,挑动别国的少数民族搞分裂、闹独立是一把双刃利剑,现在轮到自己去应付了。此时纳亚拉瓦只得暂时搁置在斯里兰卡的扩张,对美英的再次提议作出了积极响应。
美国人注意到了我军从1月底开始的大规模军事调动,当时国际舆论关注的是我军在福建前线的集结,我军将在3月12日开始举行大规模的三军联合军演,我军包括航母群在内的攻击舰队的不断壮大更是令西方的战略家侧目。不过中央情报局更关注的是我军庞大的兵员、装备和军用物资向西部战区的集结。中情局专家经过仔细测算后指出,向那些地区集结的军力并不少于在台海地区的。
中情局意识到对这些时候美军向海湾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中国人作出了反应。美军自然佯称,伊拉克又在研制&ldo;大规模杀伤性武器&rdo;并对科威特要动手了。尽管除了英国和澳大利亚并没有什么国家相信此事,美国照样大肆张扬,并扬言即使单独干也要消除伊拉克这个&ldo;对美国最大的威胁&rdo;――真是天晓得,伊拉克竟然变得这么有力量了。现在的世界似乎只能由美国人说了算,谁让他是一霸独大呢。不过并非只是中国高层看到其中的奥秘,那支力量既可以对付伊拉克,更可能是用来打击中国军事力量在印度洋的存在。斯里兰卡成了双方争夺的一块要地。
普雷马卡吉的政府也感到了斯共的威胁,由于印军的入侵在短短的5个月里斯共游击队就从1500人扩展成2万多人的人民军,还有庞大的地方游击队,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国家,再拖下去今后即使赶走了印军也难以执政了。况且美国和西方还答应给予8亿美元的援助,自然也急于和谈。他们在美英的策动下企图与印度单独媾和,立即遭到了斯共和我方的抵制,无奈之下,斯政府同意由斯中联军与斯共共同组成代表团与印军谈判停战撤军,并拒绝外界的参与。
在奥帕纳凯市东北的战线上划定一处停战区后,2月16日双方开始停战谈判。印度还相当蛮横,提出要求在印中双方撤军后,今后斯里兰卡不得有外国驻军,并接受国际监督。斯中联军方严正指出,印军的入侵给斯里兰卡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印军的撤离必须是无条件的,而且印度还得赔偿斯里兰卡的损失。
任何谈判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印军依仗着他们丰富的兵员资源和就近的地理位置,还想取得一些成果。此时印军与斯中联军的态势大致如下。
9万入侵印军都在斯国的中西部,控制的面积只有14,却集中了大部分的人口和工商企业是斯国的精华地区。5万人的中央集群部署在科伦坡的周边地区,与奥帕纳凯市周边的斯国政府军以及加勒港周边的斯共人民军对峙。塔林加姆傀儡政府的35000人的&ldo;革命军&rdo;也主要在这一区域活动。1万多人的北部集群部署在瓦武尼亚-曼库拉姆-基利诺奇一线,他们在那里支持斯瓦希坦帕的12000多&ldo;独立军&rdo;在泰米尔地区与斯共人民军作战。3万人的中部集群部署在马霍-阿努拉德普勒-马杜罗德-马纳尔-塔莱曼纳尔一线,他们保护着通过亚当桥的补给通道,并支持北部集群。
斯国的3万多政府军在我军的支持下守卫着奥帕纳凯市周边的一块地区。斯共人民军已今非昔比了,反侵略战争是最能锻炼和壮大人民武装的战场。这个课堂是极为残酷的,它的学费是鲜血和生命,成绩只有两种:合格――生存和发展,不合格――死亡和消失。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大批民众投身人民军团结在斯共的周围与入侵军及泰独军、猛虎武装展开殊死的激战。通过战争的实践斯共成长了一批军事干部,对解放区的治理也在培育出经济人材。
当然我国的全力支持也是关键的,不但给予庞大的军事援助,25000人的人民军主力部队和4万地方游击队都是我军的制式装备;我军还直接派出官兵参战,协同人民军抗御印军的进攻,人民军的海空军干脆就是我军的志愿人员。同时接收了大批来我国培训的斯共的行政、经济、军事干部,还在斯共解放区投资了一系列的企业,其中还有不少兵工厂可以就地生产弹药和一些轻武器。
北部和东北部的泰米尔地区已经基本为斯共人民军控制,斯共发展了大批泰米尔族的党员,联合了梅多卡部落等大多数反对种族灭绝的部落建立了泰米尔自治政府由拉普兰加长老担任主席。易卡拉、多蒙已经脱离&ldo;革命军&rdo;担任了拥有15000人的泰米尔自卫队的领导,受人民军司令部的统一领导与人民军和我国的志愿军协同抗击&ldo;独立军&rdo;和入侵印军对泰米尔地区的进犯。
人民军的主力在南部的加勒港一带和东部的亭可马里等地协同政府军抗击印军和&ldo;革命军&rdo;。他们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国土,不过更繁重的任务是组织这一地区的生产,发展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
为了进一步打击印军的士气,联军方面策划了&ldo;旋风&rdo;行动计划。在会上首先由斯共主席阿维尔斯作了动员报告,他指出这一战役将在中国同志的指导和支持下锤炼人民军的攻坚能力,这是革命力量必然要经受的考验,尽管这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人民军一定要打好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