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别这样说,你还没满七十,姜子牙八十岁还能上阵&rdo;朱元璋压制住心中伤感,轻轻地替李善长掖了掖毯子,&ldo;等陈士泰回来,那小子据说如扁鹊再生,华佗复世,你这点儿小病,不过是他举手之劳的事。咱们君臣一场,再累你也得坚持下去,有始有终才行&rdo;。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在安慰自己,也清楚自己时日不多,勉强挤出一份笑容,&ldo;借陛下吉言,咱们君臣有始有终。陛下今天想必还有别的为难事吧,不如一起说来听听。臣今天自觉身体还好,也过过给陛下出谋划策的瘾,好久没给陛下献策,臣心里真痒痒得很&rdo;。
朱元璋又拿出太子的奏折,拣紧要的向李善长介绍。自从曹振问高丽&ldo;租&ldo;了济州岛,大明水师就以此为补给基地往来纵横。在水师的严厉打击下,海上倭寇基本已经绝迹。根据这几年观察,曹振发现每年七、八月(农历)是飓风高发季节,九月过后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飓风十分罕见。到过日本的水手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太子朱标和曹振准备秋天去倭寇老巢转一圈。叫朱江岩去海上汇齐,为的是利用他的谈判能力。和武安国当年北伐前的奏折一样,在曹振的奏折里,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此战的获胜把握等都分析得很清楚。最末还加上了关于此战的大小范围和如何收尾等。
&ldo;这个曹振是个人才,单从他的奏折上就知道此战赢面在八成以上&rdo;,李善长想了一会,费力地说。&ldo;不过按其奏折上敌方情况来讲,当年写信触犯万岁的是倭国的南朝,海盗也多为南朝武士,怎么他的舰队主攻方向是北朝的港口&rdo;?
&ldo;曹振前几天曾经给过朕另一份奏折,说那年大放厥词的是南朝的摄政怀良王,现在已经把摄政位置让给了别人。倭国现在有南北两个国君,北强南弱,眼看着北方就要把南方给统一了。为此曹卿家建议水师假做不明白真相攻打北朝,我朝目前无力把倭国整个吞下,把北朝打残后,南朝才能缓过口气,接着和北朝干。他们国内闹腾得越厉害,我们将来征服倭寇的机会越多。这是曹卿家建议拿北朝开刀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上不了台面,他在奏折上说南朝已经油尽灯枯,灭了他也轧不出什么来。倒是北朝在足利家的掌握下,民间富足。只要我们做出一幅扶立南朝的态势,北朝打不过我们,肯定要服软。到时候应对国内不测的粮食就有地方要了。&rdo;
酒徒注:1、日本当时处于南北朝阶段,按照正史,大约是两年后南朝彻底灭亡。武安国去的那个时空么,自然要向对明朝有利的一面发展。
&ldo;敲诈,这纯属敲诈。陛下,这手法和沐侯今年兵加西南如出一辙,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rdo;。李善长喘息着一边评价一边摇头。自己真的老了,未来是年青人的天下。&ldo;陛下,朝中大臣必然会有非议吧&rdo;!
&ldo;可不是,如此紧要之事,朕没敢在朝中公议,只是捡紧要的几个大臣问了问,结果听到的几乎是一片反对之声,有人还拿元世祖伐倭失败之事来验证天命。他奶奶的,什么天命,天命就是他倭寇可以到中原打劫,我中原就不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此天命,也太不公平&rdo;!朱元璋有些忿忿不平,大臣们见识短浅,几个阁老尸位素餐,李善长生病的日子,实在把自己累坏了。
&ldo;有些人啊,书是没少读,但也读愚了,一味纠缠于道义,看不到这里边对国家好处,嘿……&rdo;李善长把自己的后半句话吞了回去。
&ldo;嘿嘿,他们怎么会看不到,他们是心思不在这上面。这些人,如果处理国家之事时可以像他们为私人谋利时一样放弃表面文章,我大明何愁不号令天下&rdo;!朱元璋想起李祺奏折里关于河南吏治的描述,心里就觉得郁闷,脸色渐渐难看。
&ldo;万岁脸色不太好,是不是最近太劳累了&rdo;。李善长小心地把话题引开,自古黄河清易官清难,朱元璋对付贪官的唯一办法就是杀,可是贪官却越杀越多。李善长希望除了杀戮外,还有别的解决办法。
&ldo;你不在,朕每天两百多个折子要看,能不累么,你还是给朕快些好起来,什么时候有人能替你为朕分忧了,什么时候朕准你的假&rdo;!朱元璋知道今天不能太累着李善长,笑着命令。
李善长苦笑着摇摇头,&ldo;谢陛下厚爱,臣若是这次能起来,定当粉身碎骨回报陛下。可惜,唉……&rdo;。仿佛要发泄全部郁闷般长叹一声,接着说道,&ldo;陛下,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言也哀。臣年近七十,也算高寿。此时归去,并无太多遗憾。只是臣有一事,希望陛下能斟酌,否则,臣,臣实在放心不下&rdo;。
&ldo;善长有话请讲,别这么丧气&rdo;!朱元璋知道李善长说的一定是非常重大之事,向前拉了拉椅子,危襟正坐。
&ldo;唉,此事也是微臣之过,当年江山初定之时,陛下委臣以重任,大明典章制度,皆经臣之手。臣当年自负有些才华,参阅唐、宋、元诸朝典章,本以为可以让自此陛下高枕无忧,谁知越到后来,臣发现制度疏漏越多。前些年相权太重,已经让陛下费了很多心思。如今废中书省,罢丞相,去了些弊端,但新的弊端又生,让陛下如此操劳,每天都不能睡个完整觉,臣每念及此,心中着实不安&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