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教授就一句话:“钱多!”
顺便解释了一句,当时一个副教授每个月五十元,一个正教授每月八十元。而当时一石谷只两元钱,薪水和物价实在很悬殊,因此他选择了回国…
杨兰很失望,但是仍不死心:你看燕京大学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季教授:燕京大学本来就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还不存在如何成为的问题。但要更进一步,主要是钱的问题、教育经费的问题,如果没有钱,就请不到好教授,就不能把学办好,其他什么都是空话。现在讲教育是什么什么都是假的,投入不增加,说得再好听都是假话。
老爷子忒实诚…
就跟现在的刘慈欣一样…
杨兰一直想把刘慈欣往文艺方向带,采访文人长期的职业习惯,就像鲁豫爱问明星过去怎么怎么辛酸…
刘慈欣太不给面子了,坚持走自己的现实方向,这就是他,装不了文人,所以当初十万块就把《三体》版权卖了…
第四十五章行程
杨兰换了个人,采访张俊生:“你好像很反感艺片?”
“没有啊,石榴的颜色、红气球这类片子,我很喜欢看,以前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崇拜那帮艺片大师!”
“可你的电影”
“崇拜归崇拜,过于艺的东西是很小众的,我不想做小众的导演”
“徐静磊说过,小众也是众,如今好像小众就是没人看的意思。你同意这句话吗?”
“很同意,相比于基数庞大的主流观众,在必须使自己势利化的院线眼中,小众就是没人看的意思。”
电影院线的运营是需要钱的!
很多艺片导演,比方说王晓帅,发指责闯入者没有拿到排片
他说,中老年观众被排除在电影院之外。他为此鸣不平。
但是,一个人的化消费模式是与他们年轻时的储备有关的。如今中国这一辈老年人,年轻时只被卷入各种运动,如今怎么会有定期去影院的消费习惯呢?
你不能一边完善自己的上帝人格,一边还要求吸引无数真金白银。
故意不识时务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前提是,你做好接受那些代价的准备,微笑着闭嘴,收割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乞怜。
说什么法国规定一部电影在任何一个影厅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等等
姑且不论欧洲目前的经济状况下,那么多艺术片滞销的现实。
如果中国也这么干了,马上就有一堆的对策:我干脆不放你的片子了,连一日游的机会都没有,就让几个最赚钱的片子平分那三分之一。
前期不宣传,后期不推广。
说白了就是舍不得花钱,最后只能在微博上哭穷,还想让影院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