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师按照一师三旅,加直属教导营、炮兵营、工兵营、警卫营、侦查连等共计是八千人,整编十个主力师也就是八万新军,以华夏面对的广袤战场来说,并不算多,但是按照华夏国防军地装备标准,这也需要一大笔的资金。
除了国防军十个师,华夏的军事力量还包括大致相等的地方警备军。警备军的装备基本参照英法远东军的标准,采用旧式滑膛枪,火炮的配备要看守备地区的特点,因为警备军的任务主要是守备地方和重要军事要地,并不具备太多机动作战能力。
根据国防形势的需要,警备军系统归属几大军区直接掌握,其中包括以台湾、海南、兰芳为主地靖海军区,这个军区一般有三个警备师,兰芳一个师。海南一个旅,台湾一个师加两个旅,通常情况下还会有一个国防师驻扎,如以前的第五师,如今的第七师。第七师北上以后,也将继续在兰芳保留一个旅,第五师向台湾增派一个旅。通常来说,台湾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海洋,路上有国防军一个旅和警备军一个师加一个旅,守备地方绰绰有余。
海南的主要威胁同样来自海上,至于靠近大陆的一面则有广东军区协防,反而是远在南海的兰芳防守压力更大一些。那边传来的消息。随着橡胶园的产出和垦殖,当地土著与南面地荷兰殖民者虎视眈眈,局势日益紧张,叶枫打算让库科奇过去处理,也在兰芳布置了一个国防旅、一个警备师的兵力,另外当地实行全民皆兵,只要武器有保障。随时都可以武装四到五个民兵师。荷兰人暂时还没有进攻的实力,叶枫甚至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在东南亚多抢点土地,毕竟那边可以种橡胶,而且还有矿产资源,不过考虑到国内的问题更加迫切,暂时还没有动作。
至于大陆上则有广东军区一个两个警备师、福建军区两个警备师、直隶军区两个警备师辖浙江、上海和徽州,江西军区一个警备师。
另外国防军第五师分别有一个旅驻扎广州、福州,第二师驻扎赣北、第三师驻扎赣南、第四师驻扎徽州、杭州,第一师驻扎上海构成华夏的兵力分布。
第七师两个旅和第一师一个旅北上,在江北也将有两个主力师,根据江北地情况,将义军整编出两到三个师不成问题,虽然装备不一定能马上补充,但是形成比较有战斗力的两万多警备军,足以配合两个师主力守备地方,至于是不是继续发起进攻,则要看清军接下去的反应,如果真的发生大规模的会战,届时新整编的三个主力师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直接增援还是守备地方,都可以保证江北的兵力投入。
相比较后世来说,时速只有二十多公里的火车显得非常缓慢,而且在松江、嘉兴、海宁等几个大站都有停留,叶枫还要走出车厢给站台上地人鼓气,直到下午四点才抵达杭州火车站,下了火车又少不了在庆祝首次列车到站地仪式上讲话。
回到总督府,叶枫见到了一个熟人,就是曾经在上海激辩过的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这一次他是以曾国藩代表的身份前来的。
湘军虽然打下安庆,却丢失了江西和皖南,清廷奖曾国荃,罚曾国藩,咸丰皇帝在撒手之前还下旨去了曾国藩两江总督的头衔,令其戴罪立功。
当时江南危急,左宗棠被俘,石达开攻四川遇阻,转攻湖南,清廷旋又令曾国藩为湖南巡抚,领湘军守卫湖南这片江南仅存的地方。
在遭到湘军主力以后,石达开也没有选择硬打,这从来都不是他的风格,在占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福建一部分以后,仅从地盘上来说,石达开已经成为和天京太平天国、华夏平起平坐地势力。
事实上由于最早和华夏接触,和华夏又有说不清道不明地关系,石达开在占领地区实行的政策和华夏多有相似,但是没有华夏那种技术和资金输入,发展得并不快,加上作战地需要,地方负担也比较重。
但是和清朝统治的地方相比,石达开的政策就相对开明,加上与华夏之间的经济交往,地方上一些矿藏得以开采,民间经济也比较活跃,整个形势还算不错。
不过与三年前相比,在云南昆明落脚以后,石达开麾下的不少将领也和李秀成等人一样开始享受富足的生活,军队的战斗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降,这也是石达开进军四川遇上淮军就不顺的缘故,在很多将领看来,独领西南四省,加上广东、福建的一半,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不过,石达开顿兵不前,并不意味着曾国藩的日子就好过,在失去江西以后,湖南实际上已经处于三面包围之中,西方是石达开的主力,南方两广的石镇吉也拥有十几万人马,手上还有两个火枪营,至于东边就更不好过,南昌有李世贤十几万人,安吉是华夏军第三师的八千人,不过这八千人比那十几万还要让曾国藩头疼。
虽然华夏军并没有主动向湖南发起进攻,但是李世贤在像李秀成一样开始在南昌兴建侍王府的时候,却没有放弃对两湖的攻略,因为李世贤也知道,有武昌这把利剑挂在头上,他要享受安逸的荣华富贵是不可能的。李秀成在回苏州之前就和他分析过局势,南昌直面武昌,要想稳住江西,就必然要打下武昌,最好还要打下湖南,然后据长江而却清军,则安枕无忧。
当然,李世贤也知道自己虽然有十几万军队,但是要独力击败湘军占领湖南的话并不可能,所以他很聪明地和华夏军与石达开联络,让他们牵制湘军,李世贤攻打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