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科长,手榴弹壳体15分钟即可脱模,待其自然冷却到常温,便可得到灰口铸铁。”余华笑着回答道:“要记得加硅铁。”
十五分钟……
赵书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很快,四个铸工组开始浇注手榴弹壳体的工作,浇注区内除了六个砂模之外,已经放了一千个事先准备好的手榴弹壳体砂模,分为十个批次,每批次一百枚手榴弹。
夜色笼罩之下,铁厂的浇注作业再度开始,不同于之前的浇注机器零件,这一次是军工生产。
一个个手榴弹壳体砂模被注入滚烫而火红的铁水,转瞬,这些砂模仿佛蜡烛般被点燃,冒出橘红色火焰。
铸工小组负责浇注铁水,作为技术干部的赵书和胡志刚,则依据余华的方式,将每一批次手榴弹壳体砂模的浇注时间记录下来,再标记预定冷却时间。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五批。
第八批……
一盏盏铁水灯点亮,释放绚烂而耀眼的火焰,画面看起来就仿佛是灯会那般绝美,蕴含1937年延城的时代气息,如诗如画。
“真美。”余华看着这幅画面,笑了笑,这种工业版本0。1的独特美感,可不多见。
身旁的林婉轻轻点头,面容含着一抹淡淡的微笑,看了看地上冒出火焰的砂模,再转头看了一眼余华。
“教授,芯棒和轧辊的砂模基本浇注好了,到了冷却时间脱模取出就行,我准备临走之前把传送带设计出来,提高原料输送效率。”余华目光投向身边的庄前鼎,说道。
按照行程安排,余华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前往榆林考察钢铁厂具体厂址,时间所剩不多了。
现如今,成功冶炼灰口铸铁只是时间问题,兵工厂六十毫米迫击炮项目有二棍斜轧机解决,余华准备临走前点出传送带设备。
“可以,选择带式,还是斗式类型?”庄前鼎点了点头,支持余华的想法,询问道。
带式输送机主要由皮带构成输送载体,斗式输送机顾名思义,由金属料斗构成输送载体,两种类型均是当前主流的传送带设备。
“我觉得带式好点,造价低廉,对技术要求不高,斗式成本较高。”
余华给出自己的想法:“毕竟有些时候,贵就是原罪。”
“你小子,说话一套一套的,林同学,你留在这里帮忙,我和余华去办公室。”庄前鼎闻言,失笑摇头,随即安排道。
“好的,教授。”林婉点了点头。
随后,庄前鼎和余华离开铁厂高炉区域,往不远处的铁厂办公室而去,路上不断讨论带式传送机的技术细节。
没有传送机?
那就直接造。
反正有高炉,兵工厂还有一台普车和氧气顶吹转炉项目的大功率直流电机,材料设备齐全。
……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没多久,十五分钟过去,第一批手榴弹壳体到了脱模时间点。
此时,柳树沟铁厂的浇注作业仍在持续进行,没办法,高炉里还有整整一吨铁水,足以铸造五千多枚手榴弹壳体。
作为主管军工局兵工和工务两大部门的领导,赵书和胡志刚已然来到浇注区,站在第一批手榴弹砂模旁边,举着火把,等待最为重要的冶炼成果。
冶炼的是白口铁,还是灰口铁,这个结果极其重要。
壳体脱模工作由厂长马田进行,他显得有些紧张,深呼吸一口气,而后在二人注视之下打开手榴弹砂模的上半部分。
紧接着,一团冒着青烟处于高温状态的黑色石英砂出现,马田手握铁钳,清掉表层的石英砂,进而从中取出一个熟悉的金属铸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