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里写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神和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
祭司处于鄙视链的顶端,甚至高于掌握行政权力的国王,因为他们掌握着神权。
人类社会最早的歌与舞,大概率都由赞美取悦神而来,印度最早的《梨俱吠陀》便是赞美诗集。
既然如此,象雄文有没有可能是当时只被萨满祭司使用,并专门用于描述神的文字呢?
如果这种推测是真的,那就可以解释为何墓葬中,没有出现象雄文。
不论有关象雄文的争论,日后走向如何,以本教为核心的象雄文化都对整个西藏产生过严重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桑耶佛诤”后,本教因败落而走向边缘,但现在依旧流行于西藏的转山、转湖、玛尼堆、挂风马旗、煨桑、打卦、庄锅舞都源于本教的仪轨。
可以说,象雄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藏族生活方方面面。
只不过随着象雄王国的覆灭,象雄文明的地面遗迹,在风沙之下湮没无踪。以至于,象雄王都琼窿银城所在何方都不为人所知。
传说中,琼窿银城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它是世界的中心,都城周围有神山直刺苍穹,更有圣湖烟波浩渺,从圣湖流出的四条河流,分别流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四条河流滋润着象雄广阔的土地。”
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现在大概能够确定,传说中的琼窿银城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门士乡附近。
这处遗址位于海拔4400米的卡尔东山顶,已发掘的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并发现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金字塔型建筑。不过,在相距不远札达县曲龙乡,也有一处琼窿银城的备选城址。
和传说相符,琼窿银城东南就是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本教、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看看他各教中的称呼,就能知道这座神山的地位了。
在藏语中冈仁波齐是“神灵之山”,在藏语中“仁波切”是“珍宝”的意思,引申为“活佛”的泛称,而冈仁波齐是西藏唯一具有拟人化名称的神山。
本教称他为“九重卍字山”,本教徒认为冈仁波齐山上有自然形成的本教卍字法文,神性无比。
梵文称其为“湿婆的天堂”,并认为印度教的三位主神中法力最高的湿婆居住于此。
古耆那教则称之为“阿什塔婆达”,意为最高之山。
玛旁雍错又称玛法木错,坐落于神山冈仁波齐的西侧,藏语意为“不可战胜”。
本教认为玛旁雍错之水来源于冈仁波齐,所以玛旁雍错是一个神圣的湖。有四条大河由神湖发源,就像传说中的那样流向东、南、西、北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