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丞相见小儿子有上进之心,热情高涨。
杨夫人那是做梦都梦到儿子争气、出息,现在见他这般,自然欢喜不已,越发要让儿子好好读书。
杨玉积自己说想考举人、进士,杨夫人立时乐得无法言喻,“你不去谢师,这就是失礼!何况洛三娘认认真真地教你半个多月,你必须去。若是秋闱时,她再指点你一番,你不就过试了。”
杨玉积觉得有道理。他现在沉浸得中秀才的喜悦之中,越发觉得自己就是个读书的料,在家里说话的声音大了,就连大哥都要礼让他三分。这是他从小到大没有过的得意。
杨丞相更是喜悦地道:“我杨家门楣端看七郎了!”
杨玉积越发觉得自己厉害,从小到大只看着杨玉稹的父亲,居然对他另眼相待,这种极大的虚荣,让他感到了快乐、幸福,更有扬眉吐气,看往后的皇城,谁还背里骂他是纨绔。
杨夫人可不管自己儿子拜的是女子为师,重要的是他儿子敢认真读书,这是一个好开头,她要趁热打铁,让儿子继续考举人、考进士,再入仕为官。
洛俪听执画禀报完,微锁着眉头,“这是怎么说的?我只是指点,怎成谢师了?”
执画迟疑片刻,“杨夫人一路大张旗鼓地过来,大半个皇城都知道杨七爷此次考中秀才,是因三姑娘指点学问才考中的。”
还不止这些。
杨夫人可是把洛三娘夸成了名师,当世伯乐,那神色里一脸佩服看重。
杨夫人过来的时候,她身边的婆子就夸:“洛三娘才华过人,我们家七爷得她指点考中此届秀才,一千多人过了五十人,七爷的才华了得!不愧是名师出高徒!”
“我还听说,洛三娘指点的五人,五人此届都中了秀才,一个考中第三名,一个考中第六名的好成绩。”
经杨家的刻意为之,整个皇城皆晓此事。
洛三娘指点的五人全过了童试,有了秀才功名,一千多人只五十人通过此届童试,不得不说洛三娘拥有真才实学。
杨夫人这么做是为了让她继续指点杨玉积。
杨玉积怕吃苦,怕用功,能在洛家书房读半月,纯粹就是因为面子下不来,看着只得十三岁的洛徘,再看洛俪一个娇滴滴的深闺姑娘,姑娘、孩子都能坚持下来,他要是嫌苦,且不被人笑话。
杨玉积不是一个能静下心又能坐得住的人。若他不拿出狠劲,想过乡试真的很难,就算洛俪给他补习、苦攻,但乡试之时是要连考三场,一场需时两日,那就是六日的时间,从进入考场到离开,需在里面吃住六日,没有莫大的毅力和耐心,根本做不到。
杨玉积能过童试,是因为童试一次只考几个时辰,且有答完卷就能离开的规矩。但乡试不同,六日时间,你至少要住四日。
第一场两日,得两日后才会有第二场的考题;第二场结束后,才会有第三场的考题,就算你想提前交卷,也必须等到答完三场的试题才能离开,若离开出场,早前的努力就算白费。哪怕你是答题最快的,也得用四天的时间才行。
洛俪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打破朝堂格局,一旦她承认杨玉积是自己的学生,这格局或许就会被打乱,她是洛子的孙女,是当朝吏部尚书的嫡长女,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份,她不能因一己之私,累父亲、祖父到党争的漩涡。
无论杨夫人的心有多诚,无论杨玉积是否真心拜她为师,她都不能承认。
她不是杨玉积的爹娘,没必要对他是否成材负责。
她早前提出给洛徘补习,是不想看洛徘再入军营,更不想看洛徘被生生毁掉。她甚至在猜想,前世的洛徘右臂伤残,是不是窦国舅也池宪在背后动了手脚。她要守护的,亦只是她的亲人,而洛徘到底是她的弟弟,她必须保护他。
执画继续念叨着:“杨夫人说,多亏这些日子多亏三姑娘指点,杨七爷才考中皇城第四十八名秀才,成绩优异。夫人请姑娘去宣德堂说话。”
洛徘道:“姐姐不想去,回拒了就是。”
洛俪勾唇一笑,“三弟,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洛徘有些意外。
洛俪鼓励似地点头。
洛徘想了片刻,“要我说,杨夫人闹得这么大,就是想赖上长姐。我可听说了,杨玉积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这半个月被长姐一指点,考中了有史以来最难的童试秀才。杨家为了让他成才,定要赖上长姐,才不会管长姐是男是女呢。”
洛俪含着欣慰的笑,“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