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先生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思,打开了自己儿子递过来的那一幅纸。
这张纸刚刚展开,王老先生就整个人呆在了原地,许久都没能缓过神来。
良久,老爷子才颤抖着手,抚上了那一幅字,声音沙哑地问迟哆哆:“这字,是你写的?”
迟哆哆点了点头。
王老先生看向儿子,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目光后,深吸一口气,从书架上摸出一本书:“我这有幅字,你愿不愿意临摹一下?”
迟哆哆以为这位老先生会让自己当着他面写一遍,却没想到王老先生竟然直接要自己临摹。
被质疑惯了,突然有个人没多问就愿意相信自己,迟哆哆还多少有点不习惯。
不过临摹也是有技术含量的,迟哆哆看了一眼那篇字,就挽起袖子准备研墨了。
却不想王老先生一把拿过墨锭,亲自研墨了起来:“这玩意累手!我来我来!你就好好看字就行!”
王老师哪能让自己老爹动这个手,连忙上前接过,殷勤地磨起了墨。
有人伺候着,迟哆哆也乐得清闲,她看了几遍要临摹的诗,等墨磨好了,提起毛笔,沾了沾墨,就开始在纸上临摹了。
王老先生一眼不错地看着,越看越激动,连胡子都在微微颤抖。
迟哆哆只用了半炷香的时间,就把整首诗临摹了下来。
王老先生已经沉下了呼吸,把原图和临摹纸一起摆在了王老师面前。
“儿子啊,你先说说看,这临摹,临的如何?”
王老师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阵,才开口道:“临的很不错,只是某几个地方似乎用的力道与原文不太相同,少有瑕疵。”
王老先生却笑了笑:“你觉得,是瑕疵?”
王老师疑惑地看了老爹一眼:“不是瑕疵吗?这也没到大错误的地步吧?”
临摹虽然很重形神俱似,但这种程度的小差别,只能算得上是微瑕。
瑕不掩瑜,迟哆哆临摹的字,可谓是王老师见过最神似的了。
“这可不是瑕疵啊,”王老先生看向迟哆哆:“哆哆啊,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你为什么要这样临摹呢?”
迟哆哆歪了歪头,奶声奶气地道:“因为我觉得,原字对诗的理解,和我有点不一样。”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旧时战乱的古诗。
“这首原本是感叹国家战乱,颠沛流离的,”迟哆哆指了指原诗句:“可我没感受过这种家仇国恨,我写不出这种怨愤和悲怆。”
“所以,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写我看到的东西。”
体会不到,就不要硬去感同身受,而是看自己能看到的,去推敲琢磨,融合成自己理解的作品。
王老先生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华国书法,后继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