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孙中山明明知道都城在北京,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南京就任大总统呢!
所以面对孙中山的阳谋,他唯有主动出击,要求把中华民国的都城依旧定为北京。
“1912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孙中山见袁世凯不来,表示没关系,反正中华民国已经定都南京了,你袁世凯啥时候来南京,我啥时候走?”
“南方代表都是文化人,哪见过这阵势,当即吓得头冒冷汗,立刻就想走人。”
“然后,兵变就被袁世凯光速解决,北京街面又恢复安宁。”
“有几个士兵甚至还闯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下榻之处,舞刀弄枪进行威胁。”
“曹锟指挥的北洋第三镇士兵炸开朝阳门,在北京城内大肆纵火劫掠。”
“僵持了几天后,袁世凯决定先出招。”
“你孙文谋国事者,当规度利弊,顾瞻会势,岂可以意气争也。”
“北洋总共16年,从1912年算起,到1928年结束,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4年。”
“思来想去,袁世凯决定不去。”
“眼瞅着事情闹大,袁世凯出面弹压。”
他要是傻乎乎的跑去南京,在孙中山的大本营,他会受到掣肘。
“如若不然,西方各国政府将不承认民国政府的合法性。”
“关于这场兵变是由谁主使的,目前不得而知。”
唯有在京城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才能安心,不用担心孙中山搞些小动作。
“孙中山就是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次又输了。”
总之就是秉持一个原则,他要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退步,就这么耗着了。”
倒也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孙中山此举就有这种把他赶下台的意思。
“但就在蔡元培与袁世凯会晤的当天晚上,北京爆发了兵变。”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
嬴政:幕后黑手显而易见,分明就是袁世凯指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整件事情非常清楚明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为了争夺权力,各自施展手段积极应对。
孙中山派遣使者刚一到北京,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军就发动兵变。
幕后黑手的身份清清楚楚,除了袁世凯指使,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做。
清政府灭亡之后,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就进入了激烈的权力角逐。
在他看来,尽管袁世凯在第一轮斗争中取得了上风,也并不意味着权力斗争的结束。
毫无疑问,袁世凯和孙中山都对中华民国的权力虎视眈眈,两人最后肯定无法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而且这种斗争还异常激烈,要不然北洋时期也不会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袁世凯时期,这就足以说明袁世凯在和孙中山的斗争中最后落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