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从灵宝镇寄来的书信里写了衙门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中就有提到鲁永兴一家的冤案。
说来也是惨,鲁永兴一家都是老实人,偏偏得罪了官宦子弟,哪怕县衙有心维护公道,不叫鲁永兴一家子吃亏,可这年头,平头老百姓哪里斗的过当官的?
恰好徐令正愁手底下没有能工巧匠可用,立马写信叫彭方把这一家子给送来。
不止是鲁永兴一家,还有会打铁的,会织布的,只要有一技之长,莲花湾子是能收应收。
如今赵凌升等人已经适应了莲花湾子的节奏,徐令用拼音教孩子们读书,一开始孩子们还有点不太适应,等习惯后,学会了再来识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徐令没时间去私塾,都是先交给范世清,再由范世清去私塾教导孩子们。
教书一个多月后,已经能够很明显和赵凌升几人教授的班级拉开差距了。
目前,徐令打算继续推进下去,让孩子们先学拼音,再学识字,加入的声调法也比这时候的反切等音调要简单的多。
虽然徐令觉得这是个好方法,可无论是范世清还是赵凌升,一开始都提出来质疑。
他们觉得徐令这是在作弊,用玩游戏的法子让这些孩子走捷径,现在是好了,可等他们日后要考科举,学的和考的不一样,又该如何是好呢?
徐令笑而不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就有了路。你们也觉得此法是投机取巧,居然能够取巧,用最简单的法子让孩子们学进去,日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这种方法,你怎么就能保证,日后科考不会考这些呢?”
一番话说的胡舒立等人哑口无言,赵凌升这人比较另类,他见徐令说的非常有道理,立马笑呵呵转变态度,开始向范世清学习拼音,打算用这种法子教自己班里的孩子来。
胡舒立等人虽然无语,可也只能被迫接受。
如此一个半月下来,那些入门比较早的孩子已经能听说的像模像样,至于读写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可能如此迅速。
教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徐令为了应对日后的战争,打算打造些大杀器来。
热武器,他只知道土炸弹的制作方法,大炮啥的实在有点为难他。
至于枪支,更不可能,为难他的不是制作方法,而是前提制作条件,当前的钢铁淬炼根本没到那个地步,用现在的生铁去锻造大炮和枪支,徐令只能说这是天方夜谭。
人的步子不可能迈太大,也没哪个天才能从123蹦到相对论。
他更不是全能的。
只能在某个节点提出一个意见,给出正确的方向,督促有天赋的人朝前探索。
历史是群众创造的,而不是他个人。
所以徐令才会四处搜罗人才。
如今的莲花湾子俨然成了一个货物交易中心,那些南开北往的商人被此地传播出去的商品所吸引,商人逐利,只要让他们尝到赚钱的快感,他们就会跨越一切困难感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