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邦农业和兴邦牧业单独核算,兴邦农业销售猪肉也是要利润的。
只不过市场化运作,利润很少。
大头还是兴邦牧业赚了。
蔬菜生鲜基本都是翻倍的毛利,只不过渠道成本太高,拉低了净利润。
兴邦牧业2020年向市场投放210万头生猪,营收81。12亿,净利润59。67亿,利润率比兴邦农业要夸张的多,真的是大风来了猪跟着飞了起来。
去年到今年好多猪场在扩建。
兴邦集团也蠢蠢欲动了一阵,最后放弃了扩张的提议。
猪价在涨,养殖成本同样也在涨。
现在这种行情不是常态,不可能持久。
飞的越高,将来摔的也越重。
兴邦牧业的产业模式就决定了没法短期进行大模规的扩张,上哪拿那么多地去,还是老老实实的继续打造生态,继续研究怎么把养殖成本再降低一点,研究怎么用最少的饲料养出最好的猪,瘦肉率还能不能提高,猪崽子的成活率能不能提高等等才是正经。
今年赚到大钱,兴邦集团给市里贡献了点税收。
这些年一直在亏本,一毛钱税没交过。
国家的税收政策对农牧产业确实友好。
但赚了钱,还是要做一点贡献的。
不然怎么能让市里继续支持。
年终总结会开完后,陈耀东又召集高管开了个小会,定下了明年的方向。
五年规划提前实现,其实已经可以向外扩张了。
但是人的因素却成了制约对外扩张最大的难题。
管十个人好管,一百人难管,上了千人那就不是难管了。
员工上万,管理难度之大已经没办法衡量。
一万个人一万种不同的心思,怎么把所有人的目标统一起来,不是说说就能做到,价值观的建立,文化的培育,过去的三年兴邦集团一直在做,效果是有的,但还不够。
文化不单单是口号。
管理体系、薪酬福利体系等这些东西同样是文化的范畴。
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样是文化。
这不是一天两天动动嘴皮子就能够做好的。
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力去做的。
今年利润飞涨,一线店员的工资也在跟着飞涨。
陈耀东分钱不小气,承诺的东西做到了。
然而即使如此,贪污受贿和浪费物资的事依旧时有发生,在一省之地折腾,有问题还能处理,可摊子越大,再继续这么下去,后果就将是灾难性的。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企业到了一定规模,最大的障碍就是人的问题。
特别是像兴邦集团这种传统实业,90%的员工文化都是初高中,不管文化水平还是认知素养都普遍比较低,又没有股权激励,要想建立统一的价值观,改变员工的固有认知和行为习惯,比那些高学历的IT公司更要难上无数倍,难度实在太大。
小会通过的几项决议,都是明后两年继续巩固基础的内容。
基础没打牢前,暂时不对外扩张。
而且今年是非常正的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