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轰!”
“……”
也不知道是哪方开的炮,双方的火炮早早地就开始咆哮起来,沉重的炮弹不停地落在对方的城墙上。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吕岩一方占着绝对的优势。
这不仅是因为吕岩一方火炮更多,更因为吕岩的炮台前方有着一道由很厚的由松软的土堆组成的土墙。
在修建炮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士兵遭受敌人的炮击,这个土墙被不停地加厚加高。
对于这个土墙,荷兰人可是恨之入骨,可是没少用炮轰它。
但是明军的态度就是你爱轰就轰,你轰这一点,我们去修其他地方的城墙去。
等你将这点城墙轰塌,或者是轰累了,我们再往附近倒点土,于是又是一道完好的土墙,成本低到令人发指。
轰完几次后,那些荷兰人也累了。
这样用炮轰也轰不出什么成果,反而是浪费弹药。
现在他们被包围,弹药还是省着点用,毕竟这场战事还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
在火炮被架上去后,这个土墙最高的一部分就被扒掉了,以免影响火炮的射界。
但是这个土墙的主体部保留在那里,成了城墙的第一层屏障。
也就是说想要打到炮台,就必须击穿眼前的这道土墙。
而炮台是在这道土墙的后方的。
偏偏这道土墙很松,很软,很厚,炮弹一旦打进去,能够完全地吸收掉它的冲击力。
想要击穿它很难很难!
因此吕岩的炮兵非常放心地对敌方的炮台进行炮击,想要摧毁他们的炮台先将他们前边的土墙击穿再说。
虽然吕岩的炮兵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绝对不是炮兵,而是那些掷弹兵。
早在炮击开始不久,一些魏武卒就被派去了最前边的两道战壕。
这两道战壕一个距离城墙30米,一个距离城墙40米。
这些魏武卒全部都是真正的大力士,在战壕里他们可以很轻易地将手榴弹扔到城墙上甚至扔到要塞里。
明代的手榴弹不叫手榴弹,而叫“击贼神机石榴炮”。
乃是用生铁铸就外壳,其形似石榴,如碗般大小。
外壳上有一孔,可以向内填入致毒性火药和发烟剂,使用时抛至敌阵爆炸。
它不仅有手榴弹的作用(破片可以杀人),而且兼具着**和发烟弹的功能。
能够使敌封喉瞎眼,实乃杀人必备之良器。
在战争开始没有多久,这些魏武卒并没有马上开始扔各种手雷,而是先隐藏了起来。
由在后边壕沟里的铁鹰锐士弓手和火枪手压制敌人的火枪手。
“砰!”
“砰!”
“……”
那些火枪手躲在壕沟里边,然后将火枪通过壕沟前方土堆中一个人工设置专门用于射击的间隙伸出,不停地向城墙上敌军的火枪手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