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净界法师天台教观纲宗 > 32 第32集(第2页)

32 第32集(第2页)

第二个,你可以引导人生,这更重要。你对来生有引导作用,因为今生已经没办法改变了。其实佛法很少改变今生,很少。今生是让你历练的,因为你今生已经是一个果报成熟了,你怎么改变有限了,只能做局部的改变,不可能说大方向的改变。当你在三界投胎的那个时候开始,你今生就要学习认命了,因为它的总报已成,大方向已经改变,已经定型了。所以佛法都是活在未来,都是创造未来。

但是关键是你怎么利用今生,释放你的快乐痛苦,去激发你一种往生的愿力,这个更重要!所以你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第一个,你今生重新解读;第二个,你能够开创未来。

举一个例子。有一天孔夫子,他领着子路跟颜渊在路上散步。孔夫子就说,你们两个讲讲你们的志向吧。当然子路这个人很冲动,就先讲了。他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也!”看得出子路的思考模式,只有人天的善法。他说愿我的车子、马匹还有衣服,跟所有的朋友共享,就算损坏了,我也不会有任何遗憾。这个人的布施度修得不错。所以我们看这个人的思想,大概知道这个人未来他人生的发展、他的格局是怎么回事了。

颜渊也讲话了。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他说,我希望不要夸张自己的才华,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那么子路他的思想是在一种善业,但是我们看颜渊的思想更高明了。他是一种心态,他要求自己谦卑低调,有一点二乘的出离的概念,因为他随顺于无我。

我们看孔夫子怎么说。讲完以后,颜渊就问孔夫子说:“愿闻子之志。”那您老人家的理想抱负是什么?孔夫子说:“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希望所有老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年轻人得到照顾跟抚养。孔夫子啊,心存众生。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三个人的思考模式,大概知道这三个人的生命轨迹已经出来了。

所以,其实你现在的生命有一个轨迹的,知道吗?轨迹,不是说你偶尔造善、偶尔造恶,这个都不一定。

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就是你如果看你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愿望在引导你,有一种希望。当然这希望有四种可能:第一个,追求杂染果报的希望;第二个,追求快乐果报的希望;第三个,追求涅槃的希望;第四个,追求菩提的希望。那是你人生真正的主导者。

其实,你偶尔造善、偶尔造恶,这个不足以论断你的人生,偶一为之的善恶不能主导你。但是你经常有一种思考模式,你一定要干什么,这个就要注意了!因为这个地方就是分别爱非爱缘起,因为从你这个愿望,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你未来的这个景观就出来了。

你心中的希望,当然在死亡之前还可以改变,但是你的希望来自于你的知见,因为你觉得这件事重要,就是你的知见有问题了。所以你对人生的解读的知见影响你的愿力,你的愿力影响到你未来的人生轨迹,就这么回事,这就是所谓大乘甚深缘起。

就是说,其实业力不能主导你,“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句话其实是不对的,是你的思想在引导业力,不是业力在引导你,那是因为你自己放弃了思想,所以只好业力引导你了。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业力对你来说,它只能够给你两件事情:给你快乐跟痛苦,其他什么都不能给你,其他都是你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业力只给你快乐跟痛苦,其他的都是你的思考模式了,你面对痛苦快乐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其实你的人生,你不要再说你业障深重,其实你是妄想太多。你不能把过失都推归到业障,当然你这样很简单,不是我的问题,是业力的问题。你把所有过错都推到前生,难道你今生没有责任吗?你思想错误,你把业力做一个错误的引导嘛。

万法唯识就是说,其实业力它不能主导你的。你今天会变成这个样子,是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你的性格有问题,思考模式有问题。业力它是一盘散沙,很多人从痛苦中得到解脱,他从一种非常不好的业力,能够主导开创成一种净土的功德;有些人他本来是今生很好的业力,结果把它引导到三恶道去了。你不能够说业力害了你,或业力帮助了你,它们都是助缘。你的思想会帮助你,你的思想也会害了你。这个就是大乘甚深缘起,一切的万法唯独是你的心识变现出来,业力仅供参考。

好,我们把这个别教的思想这种缘起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回到讲义,来看看它的观念跟它的修行方法。

那么“此教”,此教当然是别教,大乘别教它“亦诠别三谛”。

别三谛,我们来看它的开合,“亦诠显中二谛”,这个“显中”就是说开显中道的二谛,就是我们可以把三谛合起来变成二谛,那怎么合呢?“空”是世俗谛,“有”也是世俗谛,但是中道的“真如”是胜义谛,那么这就是变成二谛了。

“亦诠圆入别二谛”。如果这个人能够入圆教的话,那么空、有都是世俗谛,“圆中”——这个就不是“别中”了——“圆中”,圆教的真如,就是一念心性,是胜义谛。这个“圆中”我们到了圆教再说,我们现在讲“但中”。“亦诠圆入别三谛”。圆入别三谛,“圆入别”就是,本来我们的别教三谛,空、有跟中道是互相独立的,要一个一个修,要先空、次假、后中,但是如果你入圆教的时候,真谛、俗谛、中谛是互含互摄的,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空性里面有缘起也有中道,中道里面也有空性跟缘起,随拈一法就具足三谛。这个是圆入别三谛,但是它的当体是别三谛,就是个别的。

别教只摄受菩萨,它没有所谓的声闻缘觉。它的菩萨道有三种修法,就是说它这个别教只摄受独菩萨法,它修无量四谛,因为它的苦谛是讲到广大的九法界的痛苦,乃至于集灭道都是讲到广大的这种无量无边的境界。

这个别教无量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圆教的真如它没有种子的概念,它真如受熏以后,就是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就是你如果造业,造了五逆十恶去熏真如,真如就变成地狱的果报,但是它本质还是真如,但是真如在迷,它现出痛苦的假相出来;真如觉悟了,它就现出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真如它不诠释差别义,它没有种子的概念。

但是唯识不一样。阿赖耶识它有种子,每一个东西都有它个别的种子,这个种子它是个别个别算的:布施有布施的种子,最后有布施的果报,有富贵果报;忍辱有忍辱的种子,变成庄严。它是无量的差别,所以它修无量四谛。

“亦诠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那么它的生灭因缘为什么叫不思议呢?因为前面的藏通两教都是分段生死,到了别教,它的生死法,有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所以它有不思议。为什么是生灭呢?因为别教的对待十二因缘也是用对立的,以清净法来对治杂染法,它不像圆教是真妄不二。

“亦诠不思议六度十度”。不思议当然是界外的波罗蜜的功德,菩萨怎么创造界外的六度功德。

那么这个就是它的别三谛所开出来的修行方法。

壬三、修行位次

好,我们来看它的修行位次。我们把它念一遍。

那么别教的别三谛,它为什么叫摄受钝根菩萨呢?因为小乘法它的主修只有一个法门,就主修空观,它认为空观修完了,把三界给消灭了,就大事已办了,所以它的功课很少。

大乘佛法要修三种功课,空、假、中三观。你怎么样从相状里面解脱出来——从假入空;第二个,你怎么样又回到相状里面去——借相修心;第三个,你怎么在空有中保持平衡。

所以大乘菩萨一辈子要做三件事情,而这三件事情从一个别教的菩萨来说,他是次第完成的,叫次第三观。他先从假入空,离相清净。一开始一定是先离相的。我们说过处理事情,你要先把相状放下,站在本来就没有相状的角度来面对它:第一个从假入空;第二个从空出假。那么你能够放下执着以后,你重新面对相状,借相修心,每一个相状对你都有意义,不管是顺境逆境的相状,顺逆皆方便;第三个中道,你一定要把空有之间,有相的这种现象跟无相的空性,你要保持平衡,让它能够不坏菩提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