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天台教观纲宗净界法师笔记 > 17 第17集(第2页)

17 第17集(第2页)

第二块,是无明惑。无明惑是迷于中谛理,这个迷中谛理什么意思?就是你对于一念心性本来即空、即假、即中,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功德你忘失了,忘失来时路。你在三界里面打滚打久了,已经忘了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乞丐做久了,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乞丐,已经忘掉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就是迷中谛理,你障碍自己心性功德的开显。

前面的迷真谛理会创造出很多烦恼,迷中谛理是里面很多珍宝你都没办法拿出来用。见思惑是属于三界内,无明惑是三界以外的,这是属于功德庄严这一块。

尘沙惑,它是迷俗谛理,通于界内的见思,也通于无明惑,它属于一种善巧方便。举一个例子。舍利弗尊者有两个徒弟,舍利弗叫某甲修不净观,叫某乙修数息观,这两个徒弟修很久都没有入道。舍利弗很疑惑,这个法药是对的,为什么没办法治病呢?到底哪里出差错?舍利弗尊者就领了两个徒弟去见佛陀。

佛陀就明知故问,问这个修不净观的,说:“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是做铁匠,就是把铁放在火中去烧,熔化时再把它塑造成一种器具。如果火太小,我就用风箱有次第地打风,让火烧旺一点。”佛陀说:“你不能修不净观,你要修数息观。你在打风时创造一种节奏感,你要修数息观。”

佛陀就问另外一个修数息观的,说:“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是洗衣服的,把脏的衣服洗干净。”佛陀说:“你要修不净观。”

这两个法药一对调,两个人很快就成就圣道了。所以尘沙惑就是你怎么样观机逗教。尘沙惑没有自体,它界内依止见思为体,界外依止无明为自体。

就是说,站在烦恼的角度,我们操作以藏通两教为主;站在开显自性功德这一块的操作,要以别圆两教为自体。不过,话是这样讲,但实际上的操作,就是天台宗一佛乘的思想,它是把别教判在前面,跟藏通差不多。

就是说,在圆教的操作里面,它只分成权教的观法跟实教的观法。圆教就是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清净心菩提愿,其它的都是对治,不管是藏教、通教、别教,都是在对治烦恼跟罪业为主。所以它整个操作就是把藏通别全部判作权法,只有圆教是实法,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跟罪业,是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这是把藏通别圆四教这种药所对治的病,做一个简单地说明。

己二、别明四教之相分四:初、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庚一、藏教分二:初、释教相。二、明观法。

辛一、释教相分三:初、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

壬一、解释名义

接着我们看己二的别明四教的相貌。这个四教,它有什么样的教相跟观法?这地方分成四段:初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我们先看藏教。藏教当中又分成两科:一释教相,二明观法。佛陀先讲它的教义,再说明依止教义产生的观照方法。

释教相当中分成三段:一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首先我们先解释名义,藏教这个“藏”字是怎么安立的。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三藏教——四阿含为经藏,毘尼为律藏,阿毘昙为论藏。

三藏教简单讲就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什么叫三藏呢?

因为它有三个内涵:第一个,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跟杂阿含,还有增一阿含。阿含就是无比法,就是说一切的世间法是无法跟它相比的,这是经藏。第二个,毘尼。就是戒律,翻成中文叫调伏,调伏身口的过失,这个是律藏。第三个,阿毘昙。叫作论藏,它主要是修止观的,来对治意业的颠倒,叫对观四谛,对向涅槃。

小乘的三藏是区隔的,它修经藏时是一个概念,持戒又是一个概念,学止观时又是一个概念,这一点跟大乘佛法不一样。诸位!小乘教它没有发愿。因为没办法会归心性,它的教法就不能贯穿,不能够“吾道一以贯之”。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大乘的戒法,你学菩萨戒时难道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发愿吗?不可能!你持戒如此,修止观也是如此。大乘止观的第一件事情开宗明义,你为什么修止观?先把这个目标搞清楚,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涅槃,我的目的是满足菩提心,开显我心性的功德而修止观,然后你才有资格讲到止观的修学。所以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不管戒定慧,它有一个法是贯穿的,是融通的,它是次第有融通性,融通有次第性。

但是小乘法不是这样,小乘法没有一个贯穿,所以当它把生死的法灭了以后,它缺乏一种功能的相续,它就灭色取空,入涅槃了。这就是为什么分成三藏教,就是它的法是区隔的、片段的。

壬二、所诠教义

我们看壬二的所诠教义。

此教诠生灭四谛,亦诠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亦诠事六度行,亦诠实有二谛。

这两段很重要。因为整个藏教法的止观,怎么面对我们的烦恼罪业,整个理论基础就在这里。

这个地方分成两个重点:

第一个,先看实有二谛。

整个藏教它在面对烦恼时,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实有二谛。它从实有二谛里面开展出它的生灭四谛,开展出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开展出它的事六度。我们先看实有二谛这个概念。请大家打开附表第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