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好的,这个智慧如果你达到了胜解,它有一个阶位,唯识叫胜解行地,通教叫干慧地。我们上次有讲过干慧地,就是胜解行地,当时只是说它的干慧地偏重在空性。胜解行地是中道的智慧——即空、即假、即中。
如果你这个智慧达到一种胜解行地,那么这个智慧,可能你一出生的时候会暂时地退失,但是这个人只要听到少许的佛法,就能够激发他过去的善根。其实他也没有退,他的种子还在。为什么?只是他的种子进入睡眠状态,他的种子还是在,它是暂时睡眠。
退就是说,它不像福报从有到没有,这个福报没了,花完了,这个真的是没有了,那得重新修了。但是智慧的退失是说,它从现行位变成种子位,他暂时睡着了,这个人还在,在房间里睡觉,但是你不能说这个人消失了。这个人还在,他随时可以醒过来的。当然你说他退也可以,从他相续的功能,他表现不出功能。
像菩提心也是这样啊。智慧跟菩提心这种善根力都不能讲消失了,我们为什么能够不断地增上,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佛,你知道为什么吗?本来成佛不是一生可以完成的工作,对不对?那你今生做一点,结果死掉了,来生做一点,我们从圣道门来说,叫作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如果智慧会退,就是你每一期的智慧都归零,那惨了!这样子的话,你修到什么时候呢?是不是?这样子什么叫增上生呢?增上生不是来自福报,是你的善根——今生的菩提心跟空正见比前生进步。
所以什么叫退?就是它从现行位退回种子位,但是种子的数量没有变,就是这个种子睡着了。但是他因为皈依,所以你看修圣道门的人,他一定要怎么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还有皈依什么?师,皈依上师。你有没有觉得,他把皈依上师放在前面,有没有?他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的三宝的功德,要靠上师来启发。
就是说,佛陀虽然很伟大,但是佛陀他不能陪着我流转。但是在密宗讲,他们上师可以陪着他流转。也就是说,他的善根必须要有上师来启动,所以他必须要修四加行,第一个上师相应法,他要保证每一生都要遇到上师,从圣道门的角度是这样。就是说我这个种子睡觉了,没关系,我只要跟上师结缘,我遇到上师,上师他有方便力,他会把我的善根启动起来。善根一启动起来,光明一出来,你的烦恼黑暗就相对轻薄。然后他觉悟以后,会慢慢慢慢地再增上。增上以后,他来生一开始又隔阴之迷,但是又遇到上师,又启发起来,所以他会不断地进步,叫增上生。总有一天太阳出来,黑暗就消失了。
所以善根可以累积,这叫金刚种子,“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它不会退,不会消失掉。比如说,我们今天学天台《教观纲宗》,你如果懂了以后,你没有复习,时间久了可能会退,但是你有听过《教观纲宗》跟一些人没有听过,那完全不一样。你来生再来的时候,你的善根跟他就不一样了,那就不一样了。
智慧的东西很奇妙。你曾经听懂过,这个东西对你来说,就永远都有意义了。你曾经听懂过,曾经懂过一次就好,这智慧的可贵在这里!福报完全不一样,你可能前生是一个天王,你来生会退到变成乞丐,这福报是完全消失掉,它会退得一干二净,福报是这样子。
但是智慧不是这样子。这个道理你曾经理解过,后来你忘失了,这个种子永远不会消失掉,你到哪里去,它就陪着你。只是你用什么因缘把它启动起来。那就看你的因缘了。但是这个种子不会消失掉,关键你要懂,你背名相没有用,你要文以载道,你要把文字相里那个道理把它体验出来。
“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就像蕅益大师说,你曾经懂过这个道理,就像你的肠胃吃了金刚以后,肠胃没办法把金刚消化掉了,这个金刚就永远陪着你了,你到天上它陪你到天上,你到人间它陪你到人间,你到净土它陪你到净土去。但是你要成就胜解,要真正地理解,背文字没有用。
好,有没有问题?就是这个智慧的善根是不退的。
我们看第三个问题。
【学员】请问师父!古人为何说未学佛前是看山是山,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其中意义为何?
【师父】我想所有的大乘佛法,都是把修行分成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信仰式的修学。他就是相信业果,皈依三宝,从深信业果起增上惭愧,断恶修善,但是他内心的本质没有变,他想要主宰人生,想要去攀缘人生快乐的东西,完全原封不动,他只是把罪业加以稀释,这种人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这个非常关键,这对净土宗也非常关键。就是他开始修空性的智慧了,他从假入空了,开始在改造他的思考模式了,他从一种颠倒想的苦集的流转的思考模式,开始转成一种灭道的还灭的思考模式了,他的思考模式改变了。
他以前认为快乐的,现在可能认为痛苦了;他以前认为清净的,现在可能认为是丑陋的;以前认为是常的,现在认为是无常的;以前认为是可以主宰的,现在认为这种东西是不能主宰的。他的思考模式已经往觉悟的方向去思考了,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时候对他过去的一些思考开始否定了——自我否定,而这个否定的过程非常重要。如果你学佛以后一路以来都是在肯定你自己的,可能你的修行档次不高,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一个大死阶段。
到了第三个阶段又见山是山了,这个时候从空性转成大悲心了,从空出假,他又回到现实生活了。你表面看他也是跟着你吃饭睡觉,但是他不是用攀缘心,他是用大悲心,用愿力,就是不一样。
我们学佛,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学佛,有所谓黄金十年,成败就在十年而已。什么叫黄金十年呢?刚开始学佛的五年,这个五年很重要,在打基础;最后就是临终前五年,人生的收尾。你只要把这个十年操作好,你就成功了,其实成败就看这十年而已,叫黄金十年。
你学佛五年,你如果什么都不学,可能你今生就不吉祥了。你说:“为什么呢?我还年轻。”因为你五年不学佛法的知见,你自己的妄想会想出一套修行的方法出来,然后这一套用佛法的正见去观察,叫作似是而非,最可怕!你说他懂,他又没真懂;你说他不懂,他又好像懂,这种最糟糕了!
因为你如果是一张白纸,可以,你会很谦卑地重新塑造。但是他悬在半空,你教他的时候,他说:欸,我什么都懂了。但是你听他讲话,又似是而非。然后这辈子就这样子,就似是而非了,就这样过去了,含糊笼统。
那么,你对人生没有看清楚,你的知见错误,你的操作就失误了,这很正常。你没有真懂的时候,你操作起来就含糊笼统,你这辈子就永远在似是而非,你的理解也似是而非,修行也似是而非,什么东西都似是而非,所以这辈子就糊里糊涂,就只跟三宝结个善缘。
为什么前面五年是黄金五年呢?因为你这时建立一个新的思考模式。所以这种一开始不学习,到最后自己想出一套方法,这种人是最难度的。我们做法师,知道这种人是最难度的,比什么都不懂的人更难度。所以这五年大概就决定他一生的大概走向,他大概是走向什么道路了。
最后五年为什么重要呢?就是你要做好收尾。我不太相信一个人忙了一生,临终时说放下就放下,说实在话,我不太相信。你难道不需要一些准备吗?没有需要一个过渡吗?你难道不要一个收心的阶段吗?我真的不大相信。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其实你只要掌握黄金十年你就成功了。前面五年把你怎么达到临终的正念搞清楚。现在很多净土宗的人,还活在一种盲点,他一直认为临终的正念,就是把佛号念好。临终是一个乱心位,其实没有一个人临终会把佛号念好,除非你证得念佛三昧。
净土宗的往生不是把佛号念好,是要心不颠倒。你把佛号念好,你目标就定错了。一个人目标定错,你就惨了!你一辈子就走错方向了,你这个是错认消息,你所有的努力方向,全部的指标都错了,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净土宗有的人他不明白道理,他不知道。
净土宗还有一个问题——不学教理的,就喜欢看一些成功的案例,感应的。其实成功不能复制,我跟你讲,他的成功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试试看,他是这样子搞,他三年成功了,你搞十年不会成功,你试试看。因为每一个人过程不一样嘛,他的无量的生命,你走过吗?你没有!
每一个人修行通通是个案,你应该看别人失败的例子。其实失败都差不多,失败可供参考。我们看别人成功的例子,这个是错的。他成功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成功不可复制,因为诸法因缘生。
其实,我更在乎一个人他为什么没有往生,他为什么失败。因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