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是数字迷彩和吉利服设计。
内部是太阳能电池膜反衬,吸收人体散发的红外辐射。
中间还有一层导热性能很好的碳纤维层,在膝盖、手肘、腹部等位置开了口子。
这样潜伏趴在地上时。
可以把太阳能电池膜吸收不过来的人体热量,传导到地面和环境,既避免了中暑,又能进一步融入环境,增加隐身效果。
毫不客气的说。
穿上这个,再高精度的红外探测仪都是瞎子。
跟单兵激光炮配合,就是一组完美的搭档。
“除了这两个,剩下就比较鸡肋了。”
把吉利服放下。
陈易继续查看剩下的武器装备。
有移动的乌龟壳,笨重的激光装甲车,但没有转换理念,装甲还是笨重的要死,导致续航无比低下,跑两百公里赶到战场,射不了两发就虚了。
有仿地雷设计,感应射击,可射人,也可射飞行器的激光地雷。
突出的就是光速瞄准即命中的效果。
但感应设计和算法有问题。
大概率一晚上下来。
除了射死了几头野猪兔子,打掉了一些鸟,其他啥都没有。
还有没有实物,只有方案设计。
通过鲲鹏运输机平台,把电池和激光武器装备上去,弄出机载般的天空激光炮阵列。
突出的就是一个猛,立志要在空战场,神挡杀神,佛当杀佛。
但不用看系统的评价,陈易自己算了一下。
即便控制功率,射程不超过100公里,射不到100发就不行。
运输机笨重的体型,无法超音速,无法搞灵活机动。
要是陈易当对手,绝对安排100架,不,给面子,500架小型超音速无人机冲过去,换一架鲲鹏级的战略运输机,血赚。
这个,只适合在空战领先优势,对面敌机无法冲过来时充当一个空中堡垒。
但空战都领先优势了。
谁还要这玩意,搞个陆基的激光阵列不香?
除此之外,还有热气球版本和氦飞艇版本的空中激光平台。
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那就是上方的攻击死角。
敌机只需要一个拉高冲限,再从天而降,这些都是活靶子。
另外还有几款小型的激光无人机,研究设计的还算不错。
但功能和作用跟陈易的攻坚无人机重合了,性能又没陈易的无人机好,自然就被淘汰。
“小陈,你找我有什么事?”
几分钟过后,张教授端着泡枸杞的保温杯,带着速效救心丸,精神还有些虚弱的走了过来。
“如果新研究出什么东西,这里你跟魏指挥说,让他找专家联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