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名乡里
史可法出生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地点位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由于家族对朝廷有功,史可法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的身份,成为锦衣卫的一员。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他的母亲在怀孕之前曾梦见过宋代着名的忠臣文天祥进入她的居室,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解释史可法一生的忠诚和勇敢。
史可法自幼便以孝顺闻名乡里,他尊师重道,曾师从左光斗学习。左光斗是一位着名的官员,以其刚正不阿而着称,这对史可法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左光斗的影响下,史可法逐渐成长为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修养的人。
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登后便离开了。史可法意识到朝中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于是请求统帅军队,外出镇守淮安、扬州两地。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武英殿即位,宣布次年为弘光元年。史可法入朝辞别,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马士英也在同一天入朝值班,讨论将江北地区划分为四个军事镇守区,分别由四位将军统领。具体分配如下:
东平伯刘泽清管辖淮、海等地,驻军泗水,负责管理开、归一带。
总兵官刘良佐统辖凤、寿等地,驻扎在临淮,负责管理陈、杞一带。
靖南伯黄得功统辖滁、和等地,驻军庐州,负责管理光州、固始一带。
史可法动身后,派遣使者寻找已故帝、后的灵柩以及太子、二王的下落,并奉命前往祭告凤、泗二陵。
南明朝廷此时面临着来自清朝和李自成势力的双重压力。史可法及其支持者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通过与清朝合作,先消灭李自成的流寇势力,然后再考虑如何应对清朝。然而,南明朝廷内部却陷入了党争和内讧,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相继辞职,显示出南明朝廷无法团结一致对抗外敌。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二十八日,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宣称要“联闯平南”。史可法在回复多尔衮的信件中主要为弘光朝廷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但并未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对付清军。到了九月,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建议多尔衮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江南地区。与此同时,清朝对南明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宣称清朝才是正统,要求南明君臣无条件投降。
史可法离京后,马士英和刘孔昭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刘孔昭因为张慎言推举吴甡一事而在朝堂上大吵大闹,并持刀追赶张慎言。史可法得知此事后上疏劝解,最终阻止了福王任命吴甡。史可法完成祭拜二陵后,上书表达了对朱由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善始善终,时刻不忘先帝和国家的危难。朱由崧给予了史可法口头嘉奖。
史可法失势后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当时,黄得功、刘泽清、高杰都想驻军扬州。高杰率先率军抵达扬州边境,并沿途烧杀抢掠,使得城中居民惶恐不安,纷纷登城守备。高杰对扬州进行了两个月的围攻。刘泽清也在淮河流域大肆掠夺。临淮不接纳刘良佐的军队,结果也遭到了攻击。朱由崧命令史可法前往调解,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都听从了命令。当史可法到达高杰那里时,高杰一向惧怕史可法,得知史可法要来,他连夜挖掘土坑掩埋地面上的尸体。、唐妍、张大武、陆燧等人被任命为通判、推官、知县等官职。大约二十多人被提拔,之后有十九人在扬州与史可法殉国。这天,弘光帝发诏书给史可法,要求幕府军调集兵力到长江上游,抵御左良玉。
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当时,史可法移军驻泗州,保护明朝祖陵。
初五,清朝豫亲王多铎在归德府集结大军,沿汴水顺流而下,往东南进攻泗州。
南京朝廷举行议论,一些大臣请求加强江北防御,因为清军似乎看起来更强大。内阁首辅马士英站在皇帝身边,大骂这群大臣,说:“你们这群东林党人,借口防守江北,实际上是在纵容叛逆左良玉进犯!如果清军到来,朝廷可以考虑谈判,但如果‘左逆’到来,那么我和皇帝就会死定了!”弘光皇帝表态,支持马士英。
马士英命令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达燕子矶,导致淮防空虚。
左良玉被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子左梦庚率全军投降清朝。
史可法带队亲兵前往长江,并把令箭授予应廷吉,便宜行事。应廷吉率领其余队伍前往泗州。刘泽清要求取军器、火药、饷银等物。应廷吉拒绝了,并说“我们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是皇帝授权史可法组建的幕府,不是被藩镇委派的。藩镇的令箭,为何传到我这里!这些军器、钱粮,是受命于阁臣史可法去泗州的。我将亲自去见藩台刘泽清,面议是否交付。”应廷吉带队在高邮城,汇合李成栋,就地扎营,既是防备刘泽清,也是相机行事。
初十,史可法带兵到达南京城外草鞋峡,才得知黄得功队伍已经击退了左良玉。弘光皇帝发圣旨,清军开始南下,要求史可法速速回去扬州料理,不必进入南京。旋即皇帝又下诏书,史可法速奔赴泗州城驻守。史可法请求进入南京朝拜面见皇帝,讨论军机并请求南京派兵协防扬州,而皇帝拒绝见面。然后史可法登上燕子矶,面向南京拜了八次,悲痛地哭泣后离开了。
幕府队伍驻扎在高邮城时,接到传令:左良玉威胁南京,幕府队伍和所有军器、钱粮至南京城外浦口港。午刻又接到令箭,上面说:清军正在南下,幕府队伍驻守扬州听从调遣。晡后,又接到令箭,上面说:盱眙城紧急求援,幕府队伍可以准备前往天长城驻守。应廷吉对诸将说:这些命令显然很混乱。岂有一日三次调遣军队和粮饷?频繁的紧急情况令人惊急。扬州城必定有内部变故,南京朝廷制造了太多的干扰。应廷吉继续带队驻扎在高邮城。
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
七、志决献身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三日,清军先锋队伍总兵阿山率领蒙古总兵马喇希、富喇克塔等将士夺取泗州的淮河桥。守军侯方岩的队伍惨败,焚烧桥梁后撤走。清军在泗州集结大队,坐船渡过淮河南下,抵达盱眙城下,守军投降归顺清朝。此时,史可法昼夜急行不顾风雨,奔入天长城,并发檄文召集诸将前去援救盱眙。突然传来盱眙城已经投降的消息,泗州城也沦陷。史可法冒着风雨,踩踏泥泞,一昼夜抵达扬州,坐镇幕府指挥事务。十四日,扬州城中传言,许定国和清军已经到达扬州,意欲彻底消灭高杰家族残存军队以斩断仇怨。凌晨,高家军的邢氏带队奔向泰州,携带了大量的牲畜、舟楫。高家军大约只有数百士兵留守扬州城内,队长为都司程秀夫。史可法传信联络幕府军各队伍,并写下血书奏疏,发往南京兵部求援。
十五日,幕府黄日芳的黄河守军沿着大运河而下汇合应廷吉队伍。看到北方的艅艎挂帆在江上,蜂拥而来,询问得知,这是刘泽清率领的勤王军队。应廷吉带队驻扎在高邮湖,警戒刘泽清军阀。当日有清军使者抵达高邮城一带,招降南明军队。
十六日,幕府得到情报,南下的清军更多且更密集。黄日芳发檄文,召集川籍将领胡尚友、韩尚谅,各带队扎营茱萸湾。应廷吉带领幕府军汇合,驻扎在瓦窖铺,形成防守的犄角之势。这天,刘泽清的军队撤回淮安城。
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