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经历
赖文光的早年经历充满了波折与挑战,同时也见证了他从一名普通参与者成长为太平天国重要将领的过程。1851年,正值壮年的赖文光加入了洪秀全领导下的拜上帝会,并参与了金田起义,这场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正式开始。在随后的几年里,赖文光主要担任文官职务,直到1856年天京内讧爆发前,他在政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随着1856年秋季发生的天京内讧,太平天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一事件导致了大量忠诚于天王洪秀全的将士死亡或逃离,严重削弱了政权的基础。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赖文光决定改变自己的职业路径,由文转武,以实际行动支持太平天国事业。根据指令,他前往江西招募新兵,努力增强太平军的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赖文光成功地吸引了一批愿意加入革命队伍的人士,为后续战役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1857年,赖文光被召回天京参与保卫首都的工作。次年春天,他又被派往江北地区,在英王陈玉成手下任职。在此期间,赖文光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包括攻占安徽、湖北等地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1860年的二破江南大营战役中,赖文光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精神,帮助太平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作为对他贡献的认可,同年夏天,他被晋升为杰天义,这标志着其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
进入1861年后,随着太平军针对前任的战略缺陷,提出了更为灵活的“扼地兜剿”方略,即通过诱敌深入复杂地形后再进行多面围攻。这无疑增加了新捻军在未来战斗中的难度。
六、力渐不支
1867年初,东捻军在赖文光的领导下继续与清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1月11日,在湖北钟祥罗家集,东捻军击伤了提督郭松林,并歼灭了约4000名清军士兵。随后,1月26日在德安杨家河再次痛击总兵张树珊所部淮军,消灭数百人。这些胜利为东捻军带来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他们随即向京山、安陆、襄阳、枣阳等地移动,最终又回到了安陆附近,集结在京山尹隆河(永隆河)一带。
2月19日,东捻军在尹隆河地区首先击败了刘铭传的部队,击毙了包括总兵唐殿魁、记名总兵田履安、副将吴维章在内的600多名清军官兵,并击伤了更多敌人。然而,正当东捻军士气高涨时,湘系提督鲍超却从背后发起了猛烈攻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赖文光迅速调整战术,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试图“斩刘捉鲍,长驱西上”。尽管东捻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清军使用劈山炮等重型武器轮番轰击,导致东捻军损失惨重,许多马匹被击倒,战斗力大减。经过一天激战,东捻军最终被迫撤退,阵亡万余人,另有8000多人被俘。
尹隆河之战后,赖文光率领残余部队奋力突围,北上进入河南,并沿鄂豫边境向东推进至信阳府境内。3月初,他们再次进入湖北,通过黄安、麻城、蕲水、广济等地到达黄梅。3月23日,在蕲水六神港,东捻军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胜利,击毙了记名布政使彭毓橘及提督罗朝云、总兵彭光友等30余名高级将领,消灭了约8000名湘军士兵。但是,由于清军的水陆联合阻击,东捻军未能实现西渡汉水入川的战略目标,只能重新返回钟祥臼口和京山尹隆河一带。
5月上旬,东捻军再次尝试进入湖北,抵达汉水东岸,但由于刘铭传等部的追击,无法顺利渡江,只得经由京山、钟祥、枣阳等地北上,最终放弃了由湖北挺进四川和陕西的计划。
6月10日,赖文光率部进入山东曹州府境。6月3日,在梁山人民的帮助下,东捻军成功从戴家庙渡口过运河,冲破了长墙防线,进驻东平。随后,他们继续向东进攻泰安,逼近济南,并于6月底进入了山东半岛,接近烟台。然而,此时道员潘霨勾结英法军队加强防御,天津洋枪队也渡海支援,加上山东巡抚丁宝桢亲自带兵镇压,东捻军不得不撤退到福山、宁海(牟平)一带活动。
进入胶东后,李鸿章仍然坚持“扼地兜围”的战略方针,决定以运河为外圈、胶莱河为内圈进行布防,同时利用黄河作为北部防线,苏北六塘河作为南部防线,对东捻军形成严密包围。赖文光得知清军在胶莱河设防后,立即调整方向,转向莱阳、即墨,试图突破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未果,转而北上突击新河,同样未能成功。最后,赖文光发现胶莱河北部入海口处因沙滩难以筑墙,且潍河北段自下营至海口一段的防御工事尚未完工,便于8月19日集中兵力从海神庙外海滩突破防线,成功渡过潍河,向西进入潍县、昌乐等地。这一行动彻底打破了李鸿章精心策划的“扼守胶莱之策”。
尽管如此,东捻军仍处于胶莱河与运河之间的狭小区域内,未能完全摆脱清军的包围。赖文光随后带领部队经安丘、临朐南下莒州、日照,企图突破运河防线,但均未成功。秋雨连绵,河水暴涨,使得作战区域更加狭小,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军心开始动摇,处境愈发艰难。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赖文光和他的部队依然顽强地抵抗着,但形势已经越来越不利。
七、兵败就义
1867年11月12日,东捻军在山东潍县松树山遭遇了淮军刘铭传部的猛烈袭击。在这场战斗中,东捻军一天之内三次被击败,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赖文光不得不率领残余部队南下进入江苏,试图寻找新的立足点。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周后,即11月19日,东捻军又在赣榆地区再次遭受重创。更令人痛心的是,在这次战役中,东捻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任化邦被叛徒杀害,这对整个军队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尽管接连失利,赖文光并没有放弃希望。他决定率部重新返回山东,希望能够在那里找到转机。12月5日,当他们行进至潍县与寿光之间的地带时,又一次遭到了刘铭传所部的攻击,并最终败退。到了12月24日,在寿光南、北洋河与弥河之间的决战中,东捻军陷入了绝境。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万余人被俘虏,近两万人战死沙场,其中包括首王范汝增等多名重要将领。
尽管如此,赖文光仍然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他带领着剩余的四五千名士兵继续南下,一路上不断与清军交战。1868年1月1日夜,赖文光指挥部队成功突破了六塘河防线,通过沭阳县南兴河头、张家湾一带,沿运河南下,经过淮安、宝应和仙女庙(今江都)等地。然而,由于沿途不断受到清军的截击,队伍人数逐渐减少。
1月5日,赖文光带着仅剩的一千余名战士来到了扬州东北方向的瓦窑铺。在这里,他们遭遇了道员吴毓兰所率领的淮军的伏击。在这次战斗中,赖文光不幸受伤并被俘。至此,东捻军彻底失败,长达数年的抗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被捕后的赖文光表现出了极高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坚决拒绝妥协,反而利用在监牢中的时间奋笔疾书,详细记录了太平军和捻军的光辉历程以及自己对太平天国事业的忠诚。在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对自己使命的无悔奉献。最终,赖文光以“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这样的铿锵誓言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1月10日,赖文光在扬州城外的老虎山从容就义